前幾天的報上記載這麼一則談話:「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擇手段也要贏得選舉的政客,而不是負責任的政治家。」 這段話很有趣,有趣到可以用它來猜謎語。謎語的題目是:上述這段話是在形容台灣哪一位政治人物? 是那個整天照三餐宣示拼經濟、拼改革,不過至今卻因成效不彰而卯起來拼選舉的陳水扁總統?還是那兩個三年前為了選舉在電視上罵來罵去,現在同樣為了選舉卻整天在電視上抱來抱去、你儂我儂的國、親兩黨主席? 這個謎語的「正確」答案是,親民黨宋楚瑜主席針對陳總統的核四公投所做的評論。不過,仔細思考一下,宋主席的這段話若是套用在國、親兩黨身上好像也頗為貼切。難道這兩個黨主席為了打扁而舉行的政治婚禮不算是「不擇手段也要贏得選舉」?是的,這就是每天在台灣政壇上演的狗咬狗一嘴毛的爛仗。明明自己也有做的事情卻可以大大方方地拿出來批判別人,像這種是非不分的時候,公民投票的重要性便可以彰顯出來了。 說到公民投票,有一點讓我印象最深刻:我從來不知道一套論述能消失那麼快、那麼輕而易舉。 回想一下,不久之前我們還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反對公民投票的政治人物對我們言之鑿鑿地痛陳公民投票的不可行性及危險性,像是「人民教育水準還不夠」、「公民投票會激怒中共,恐會引發戰爭」等等。不過現在,儘管這些話猶在耳邊纏繞,這套反對公投的論述卻在一夕之間在人間蒸發。 容我再強調一次,真的是一夕之間,一點也不誇張。台灣人民的教育水準好像沒有提昇,中國的武力威脅好像也沒有消失,不過突然間,台灣的政壇就沒有人反對公民投票了。不只是這樣,甚至連當初反對公民投票最不遺餘力的政黨,現在反倒建議乾脆來場統獨公投。 面對這種「論述形構」的劇烈變化,如果我是當初那些常奉命上電視力陳公民投票不可行的政治人物,我一定會有一種強烈的「莊孝維」之感。 當然,別人會不會有「莊孝維」的感覺我不清楚,這個問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公民投票可以為現階段的台灣帶來什麼。我認為,公民投票是帶動台灣社會改革的動因,它應該是社會改革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比如說,有了公民投票,台灣「做」政治與「談」政治的方法將會改變。首先,政黨被迫必須針對特定議題表態,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大家打混仗,不是比誰的政策清楚,而是比誰的政策模糊。這種強迫表態將會令台灣的政黨有著明確的政策區隔,而有了政策區隔之後,我們才能確定責任歸屬,這樣一來我們才能真正邁向責任政治的道路。 再來,有了公民投票之後,以往意識形態的叫陣將會被政策辯論所取代。舉核四為例,不論是贊成或反對核四的兩方,只要是負責任的政黨都必須提出一張清單,清單上詳細列舉核四的好處及壞處來供人民作選擇判斷。若是還有任何政黨仍是不知長進只會叫罵而提不出具體說法,那人民就應該加以唾棄。 簡言之,對現階段的台灣而言,公投的可貴之處也許不在於投票的結果,而在於整個社會為了要迎接它的到來所做的準備及轉變。無疑地,媒體在這個準備及轉變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端重要的角色。它是否能提供政黨一個理性的辯論空間,是否能提供民眾充分的資訊,是否能帶頭修正目前我們談政治的方法,這些問題在在都決定台灣公投的最終價值。 寫到這裡,我不禁開始憂心了起來:台灣的媒體,你到底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