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吳錦發專欄

台灣人「英雄」的典型

 
 中國導演張藝謀拍了一部電影「英雄」,引起台灣文化界很多人的議論。到底什麼樣的人叫「英雄」?台灣歷史上有什麼樣的「英雄」人物?

 一個族群如何定義「英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非但反映了這個族群的「價值觀」,同時也代表他們打算如何教育下一代成為那個「典範」。

 在張藝謀的片子中,最讓人非議的,莫過於他塑造了一個「侵略者英雄」─—秦王,和為「侵略者」舖路的三個自我犧牲的「笨蛋刺客」,他們共同的想法是:為了使天下蒼生得到「和平」,天下必須「統一」,縱使天下「統一」的代價是殺更多的人,使文化的「多元化」歸而為「一」也在所不惜!

最近更新目錄


 這樣的「英雄」,歐洲人一定很難理解,如果秦始皇不統一「中國」,「中國」也許就會像歐洲一般,文化多元而繽紛,百花齊放;湯恩比就認為「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明」;春秋戰國這個高峰之後,便開始往下滑,這和秦始皇的「統一中國」並不是沒有關聯的。

 在台灣歷史傳統上,有各種各樣的「英雄」,但唯獨沒有所謂「侵略型」和「統一型」的英雄!台灣有的,只有「反抗型」、「保鄉衛土型」的英雄。

 在布農族的口述歷史裡,甚至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布農族有一個「穿熊皮的」勇猛部落,由於驍勇善戰,經常四處侵略別的種族,以致使布農人屢屢遭到別部族的報復,布農族最後不得不聯合起來,自己消滅了那個愛「惹事生非」的部落。

 這是台灣布農族人對「英雄」的一種看法。

 在高雄縣內門鄉觀亭紫竹寺有一座「義民祠」,這個義民祠裡奉伺著一群為了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這批義民包括福佬人、客家人、魯凱族與平埔族人。以前這四個種族的人,在內門地區常互相有些衝突,但是,當他們的故鄉遭受土匪張丙的部眾攻擊時,這四個種族卻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戰死的義士,家鄉的人不分種族把他們合葬在一起,並立祠共享香火,並稱為「英雄」。這又是台灣人另外一種「英雄」的典型。

 乙未年,日本侵台,軍隊前進到苗栗,苗栗義軍起而反抗,泰雅族頭目巴都帶領族內勇士下山相助,苗栗客家人有所驚疑,因為泰雅、客家素來是「死敵」,何以突然會一百八十度轉變成為「友軍」?巴都釋疑,說:「平日,我們和客家人分享土地,已有不足,現在又來日本人,我們如何吃得飽?因此只有下來打日本人!」

 巴都在此一戰役中英勇戰死,這又是另一種類型的「英雄」!

 在日據初期,有一個台灣抗日勇士簡大獅,起而抗日,但事蹟提前敗露,坐船逃到中國,想藉中國之力以抗日,但清廷卻以「台灣土匪」罪名將其逮捕送返給日本人,簡大獅憤恨難平,破口大罵:「日人稱吾為土匪,中國豈不應稱吾為義士乎?」

 這是台灣「糊塗英雄」落難中國成為「狗熊」的悲哀事例!

 台灣有各式各樣的「英雄」,唯獨沒有「中華民族的英雄」,把莫那魯道、拉瑪達•星星稱為「民族英雄」是最大的侮蔑!因為他們是「抗日」同時也是「抗漢」的,他們只是保衛了族人與土地的泰雅、布農的「英雄」!

 革命和尚林秋梧的詩句:「敢同弱小鬥強權」,大概可以統括「台灣英雄」的各種典型,台灣唯獨沒有張藝謀式的「英雄」!
http//southnews.com.tw)

(2003.01.24)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