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年總統大選,本應在3月20日投票日晚上,票開完之後,就算結束了。
但事實卻不然,真正的亂局卻是從3月20日晚上才開始,直到今天,仍然喧擾不休;表面上看,是因為勝負差距太小,僅只三萬票左右,但是,世界上有許多民主國家大選結果勝負差距比台灣更小的國家,選後也沒有發生如台灣這麼不理性的社會運動,原因在那裏?
我們一直在規避問題的癥結;其實根本的問題就在「族群的情結」。
「族群沒有問題」,許多人為了展示太平的表相,都異口同聲如此說,但台灣真的沒有「族群問題」嗎?如果族群之間沒有問題,為什麼會有人主張連「愛台灣」都不能說,「以免撕裂族群」!
基本上,從1949年,不,精確地說,從1947年開始,台灣的族群狀態就是被「撕裂」的,這52年間,我們只是在慢慢復原,癒合的時間漫長而速度進展極為緩慢。原因在於在族群之上,它還複合著「階級問題」以及台灣「內部殖民」的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族群衝突」的問,這比較容易解決,在文明進步、資訊發達之後,大家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李維史陀曾經說過如此一句話:「在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見面時激起的浪花!」
李維史陀是偉大而樂觀的文化歷史學家,他喜歡看到的浪花,是一種沒有人權壓迫之下,兩個民族見面的情形。
本來,台灣也應是如此一個充滿「美麗浪花」的地方,「美麗的浪花」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在台灣,它更充滿在豐富的物種與生態樣貌之間。
台灣的原生動、植物生態,本來屬於「東喜馬拉雅山系」,經過冰河期,地形變動,台灣海峽形成,這些物種經過「隔離」、「演化」生態機制的運作,大批新的物種因而產生了,世界上像台灣有這麼多「特有種」及「亞種」的物種的地方,其實並不多。
加上,台灣地殼變動激烈,小小的島,高山直入雲霄,在窄小的3萬6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竟涵括了從熱帶到寒帶各種氣候帶;加上台灣位處季風帶,冬季的東北季風,夏季的西南季風,以及強烈的海流黑潮經過;風與海洋,一波接一波,把各式各樣的物種帶到這座美麗之島上來,這些物種當然包括了人類。
於是,台灣成了「鳥大語,花大香」之地。
物種的來臨,有先有後,但這塊島嶼都無私地接納了他們。任何一種物種,只要著根在這一方之島上,它便會找到生存的地盤,長成它獨特的群落。
如同世界各地的生態狀態,當每一種新物種侵入當地生態系統之中時,自然會受到原生先來物種的抵抗,一邊「侵入」,另一邊「排擠」,但生態機制,終會找到「平衡點」,使各種物種找到生存延續之基點,久而久之,更成為「共生」、「共存」的狀態。
人類也是生態的一環,無從跳脫生態原理之外,從這個觀點看台灣的族群問題,我們便會看到更開闊的前景。
「入侵者」終會成為「共生」的一環,壓迫解除,排擠也便解除,美麗的新世界終將來臨。
只是,人類比其他物種複雜一些,比較「聰明」也比較「愚笨」,因此帶來更多的「麻煩」!但這些「麻煩」並不是不能解決,只要人們變得「聰明」一些,或者變得「愚笨」一些,不要把「入侵」姿態擺得這樣高;在婆娑之洋中,我們終會擁有一個「美麗之島」,目前的台灣也許正往這條路上走去。
或許,有人抗拒這條路,甚至不惜破壞這條路,但我們也沒別條路可走,因為這是唯一的「真理之路」,「上帝之路」也是族群「永續共生之路」,但如果有人執意要走「滅亡之路」那連上帝也沒辦法。「撒旦之路」比「上帝之路」容易走,但它只引導向絕滅而非救贖。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05.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