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馬英九修理站台人專欄

馬英九只想拋開「二二八」

 馬英九急了,急於想拋開二二八事件的包袱,好輕輕鬆鬆選上總統。自從他當上中國黨主席後,就不斷演出為二二八負責的戲碼:祭拜受難者,流幾滴眼淚,輕輕說聲抱歉,講什麼「官逼民反」,好像很有誠意的樣子。

 但是,從他對「二二八」的論述,我們實在看不出一點誠意,只看到他把這個悲慘的事件當成欺騙人心的工具。

 稍微對二二八事件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整個事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起於1947年2月27日緝煙事件,由於中國黨政府貪瀆不法,歧視排斥台灣人,欺侮小老百姓,引起了全台的反抗。第二部分是3月9日蔣介石派兵登陸,到5月16日清鄉結束,為期二個多月的屠殺報復。中國黨最該為二二八負責的,其實是第二部分,為他們的老總裁、老官吏、老將領,在那兩個月裏濫捕濫殺台灣人,負起歷史責任。

 然而,馬英九一再提出「官逼民反」,一再說什麼抱歉的,卻是針對第一部分,有意避重就輕地掩蓋大屠殺的事實。這樣一來,他根本把二二八罪過都歸諸陳儀,只因為陳儀是中國黨官員,他才概括承受向受難者道歉。由此來看,馬英九分明在搞選擇性花樣,減輕中國黨的責任,甚至簡化整個事件的政治社會因素。

 馬英九為了騙人,說什麼二二八事件和省籍沒有關係,故意掩蓋了中國黨當年「乞丐趕廟公」,把台灣人當日本奴,予以歧視和排斥的事實。馬英九拿二二八當工具,煞有其事的說什麼:「官逼民反當然是政府的事情,不是黨部逼民反,但當時的執政黨畢竟是國民黨」,但是,他不敢直指蔣介石,只想把所有責任往陳儀身上推,這算啥米誠意呢?

 再說「官逼民反」一詞,馬英九也使用不當。因為「官逼民反」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官」指的是某些不肖官吏,如《水滸傳》裏的高俅,不會指向統治階級,更不會指向皇帝或總裁。而「反」有造反、反叛、反抗等義,「民反」也可能污衊反抗的人民是在造反。馬英九有擔當的話,就改成「反抗暴政」,即台灣人對中國黨的暴政所引發的反抗。

 我想他不敢,更不願意樣說的。因為他的企圖並非真要道歉,而是扭曲二二八的真相,以便減輕自己邁向總統之路的負擔。何況中國黨內的在台支那人,不會容許馬英九承認該黨的罪惡的。

 看看蔣孝嚴和蔣方智怡如何的幫蔣介石和中國黨撇清責任,說什麼「不是黨逼民反,也不是蔣逼民反」,看來派兵來台鎮壓,胡亂槍斃良民,也跟蔣介石一點關係都沒有了。再看看中研院的一些中國學者,有的還念念不忘什麼「暴民」,有的強調國共內戰的背景,有的竟講陳儀被「民逼官反」,他們永遠只會為自己人的暴行找藉口,為屠殺正當化,永遠「死不認錯」。

 每當台灣人要追究二二八事件的責任,在台中國人就說什麼:「那是過去的事,再追究有什麼意義?大家要看未來,努力拚經濟」。然而,從這票人的反映,我們知道二二八事件還沒過去,最大的元凶蔣介石還有個紀念堂,沾滿血腥的手還奉祀在忠烈祠,族群的歧視還停留支那人的心中,為屠殺「認錯」,對他們而言仍難以啟口。

 最後我要給馬英九八個字:「認清真相,勇敢懺悔」,別老是怠惰偷懶,以為拿「官逼民反」就能解釋二二八的整個事件──當中國軍登陸濫捕濫殺時,人民只成待宰的魚肉,還能反抗什麼?馬英九也別想拿二二八當工具來騙人,以為流幾滴假惺惺的眼淚,就能感動台灣人?只有勇敢的譴責蔣介石,批判歧視心態,才是真正的懺悔,真正的拋開沉重的歷史包袱。

(本文與在美國發行的 同步刊出)
(http://southnews.com.tw) 200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