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勞思光反軍購別沖昏頭! | 最近有十一位中研院院士響應所謂的「反6108億軍購」活動,並由勞思光院士主筆寫了一篇「認識危機,消弭災難」的共同聲明。勞思光是哲學界的前輩,所著《中國哲學史》一書,向為該類書籍之經典,本人就學過程中也受益良多。勞院士旅居香港多年,聲稱台灣不解除戒嚴、中國不放棄共產,絕不踏進這兩塊土地,所以他直到台灣解嚴後,才來台定居,其後並膺選為中研院院士。
勞院士秉持自由主義,拒絕當獨裁者之奴僕,其風骨確實令人敬佩。可惜近幾年來,或許因為大中國思想的堅持,使他表現了「反本土」的傾向,於是發出了令我難以置信的言論。以這篇他所主筆的「認識危機,消弭災難」來說,就充斥了一些偏見,實在教後學的我難以苟同。
首先,他說:「台灣從選前的政黨惡鬥,演變到選後今日的社會全面失序,已經陷入危機重重的空前困境。不僅於主觀感受方面,幾乎人人充滿憤怒、憂疑及幻滅感,在客觀實際方面,這種種危機已經造成一種走向災難的形勢。」這個說法太危言聳聽了吧!從320到今天,台灣的社會有嚴重失序嗎?有人人都充滿憤怒、憂疑及幻滅感嗎?我看勞院士是被周圍的泛藍學者影響下,才講出這個不切實際的象牙塔中語。
第二,他說:「選舉成為族群奪權的工具,對於全民福祉及整體安危反而置之度外。」又說:「玩弄群眾的各方政客,卻製造族群分裂的情緒,造成非理性的惡潮,以致台灣步步變為一個『惡性異質化』的社會。」
雖然他沒點名所謂「玩弄群眾的政客」是誰,但可想而知,他指的是陳水扁,認為陳水扁用選舉來為本省人奪權,製造族群分裂的情緒。辜且不論陳水扁是否刻意如此,但在民主機制下,居於多數的族群本來就佔有優勢。不僅台灣如此,美國也一樣,二百年民主選舉中,美國到現在還沒出現一個黑人總統,另外,南非在未來也很難出現白人總統。
族群問題在選舉中發酵,這是自然之事,只要沒有發生像種族隔離那樣的弊病,只要少數和多數之間互相尊重,又何必大驚小怪。勞院士對台灣選舉的族群問題如此憂心,恐怕正因為本身有太大的族群意識吧!這樣的心態實在不是一個哲學家應有的,就像德國學者馬庫色再怎麼著作等身,但他唯德語獨尊的心態,也會令人反感啊!
第三,勞院士說:「近年實際上台灣既有李登輝倡導的『正名運動』,又有陳水扁的定期『制憲』的主張,似乎走向獨立的基本形勢已成;除了訴諸戰爭,無法阻止。」他認為中國的新一代領導人並不屬於所謂「革命領袖」的類型,比較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是如果台灣走向獨立,那麼這些掌權者為了避免「無能」的惡評,必然會對台動武。不管勞院士如何闡述理由,他的論斷就是「台獨等於戰爭」。
問題是,這樣的論斷能否推出「不台獨等於不戰爭」的結論呢?以勞院士的哲學素養,我想他不會做這樣的推論。如果不台獨未必等於不戰爭,那麼在中國武力不斷進步下,我們不需採購更尖端的武器來自保嗎?如果需要,那麼勞院士幹嘛反對6108億軍購?
第四,勞院士反對6108億軍購的理由,還有二個,其一是會造成兩岸的軍備競賽,其二是會拖垮台灣的財政。對於這筆預算會不會拖垮台灣的財政,我是外行,不予置評。但就軍備競賽來說,其實不能怪台灣政府,該怪的是對岸的中國,他們如果不擺六百枚飛彈對準台灣,如果不放棄對台動武,我們只能被動的增加軍備,勞院士難道要台灣任人予取予求嗎?
第五,勞院士主張「相應於中國大陸的現況,擱置主權爭議,建立不妨害台灣自主性之兩岸合作政策。」我真沒想到他會主張「擱置主權爭議」,當對岸一直強調擁有台灣主權時,你說好吧!我擱置主權爭議,那不等於就是默認了?要知道,如果我們不堅持台灣主權為台灣住民所有,那麼以中國的國際地位,豈不坐實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說法?再者,如果勞思光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那怎能擱置主權爭議呢?世界上有不堅持主權的國家嗎?
從這裏可以看出,勞思光雖為哲學專家,但仍逃不掉民族情感的制約,在他心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他雅不願被共產黨統治,卻也不願台灣成為獨立的國家。他認為6108億軍購是為台獨做準備,所以非反對不可。這是他們反對軍購的主要原因,其他的理由都是裝飾之詞。許多外省人都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願統一,又反對獨立,寧可保持現狀,期望中國民主化,好快樂的回歸祖國。可是中國要成為他們理想的國度,得等多久啊!難道要台灣人一輩子都當「非國」之民嗎?
台灣的選手出國比賽,不能用「中華民國」的國名,不能唱國歌,經常只被當成一個「地區」,而不是一個「國家」。這樣二等地球公民的待遇,難道勞院士一點都不在乎?他不在乎,我們可是非常在乎的!奉勸勞院士,別讓你的民族情感沖昏頭,記得你的名銜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請你多花點哲學頭腦,告訴我們如何定位「中華民國」才能名符其實,否則你就沒有充分理由反對「正名」或「制憲」! (http://southnews.com.tw) (2004.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