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永明專欄 首頁

和平反戰須站穩台灣立場

 總統選舉前後,關於台灣建構軍備的議題一直相當火熱,大選時公投題目之一即被稱為「軍備公投」,雖然領票人數沒有過半,但是,選後扁政府隨即端出了數年上千億的軍備菜單,加上美國國防部報告所建議的轟炸三峽大壩以牽制共軍,一時間,台海的戰爭陰影又更加濃厚起來了,於是民間反戰的聲音四出,更有反軍購大遊行。似乎,在民進黨持續執政,反對黨內訌的當頭,反戰的和平主張成為新的反對運動。

 這跟反扁的民主聯盟不同,也跟要重選的國親聯盟不一樣,反戰運動推展的和平論述不是要計較權力的分配,而是面對台灣在野黨衰敗,反對運動真空的當下,提出一個藍綠之外的政治主張,透過裁軍來進行總體資源的再分配,透過和平論述的發展取代庸俗了的本土化,甚至在統獨的選項之外,思考台灣未來的走向。

 顯然,這是一個重整台灣政治光譜的契機,總統選舉結果證明了既有的統獨差異已經過時了,本土化當道下,堅持所謂「一中」等同於政治自殺,反對公投的下場就是連宋再敗,一時之間,傳統藍綠對峙的焦點失了準頭,雖然反扁還可以再用四年,但絕不會是新興反對運動的主流,其他修憲/制憲的差異縮小,藍綠的差別已經簡化到權力有無的問題,此刻台灣需要新的反對論述。

 和平運動提供了這樣的潛能,因為戰爭的陰影是台海民眾不明言的共識,如果能和平獨立,民調上證明有大多數人的支持,也因此當下統獨的根源,並不在國家認同的忠誠差異,而在於風險與未來不確定性評估的不同,軍購與美國的支持是降低戰爭風險的一種方式,但是成本高又受制於人,和平運動就成了新的選項。

 問題是,在台北街頭搞反戰,在台灣媒體痛批執政黨黷武,是搔不到癢處,模糊了焦點,因為台海是被威脅的對象,台灣民眾被迫付出龐大的軍購代價,不是為了要擴張領土,而是要保衛家園,這是一般常識,無需高深的和平的論述來深化,但卻是目前反戰運動所沉默以對的。

 無論是刻意不語,還是無法回答,台灣的和平論述必須正面回應中國的武力威脅,這樣才不會疏離於一般民眾的感覺,被視為藍綠鬥爭的另一種外衣,也就是在反戰(中國的武力)保台的前提下,提出新的政策選項,而不是刻意忽略戰爭威脅的前提來反軍購,這是缺乏社會公信力的。

 因此,和平反戰要成為一個有力的反對運動,必須直探兩岸衝突的根源,甚至以站穩台灣立場為前提,否則一味強調軍購的經費可以用來做什麼好事,不過是以和平之名進行民粹操作,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06.25

最近更新目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