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政治人物喜歡宣稱「維持現狀」是台灣民眾多數的共識,證諸民調資料的呈現,會發現在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作為台灣前途的選項時,多數乃至過半的民眾會選擇維持現狀,再來是獨立,支持度最低的是統一。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當現狀不能維持必須就統獨兩項進行選擇時,選擇獨立仍是多於統一,維持現狀的比例大幅下降。
這是一個有趣的剝洋蔥現象,首先「維持現狀」作為一個提示的選項,提供了受訪者一個舒服的選擇,不僅迴避了統獨這個敏感的選擇,也無須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行艱難的思考,因此題目中有維持現狀的選項,提供了一個受訪者心理緊張的出口,這是題目設計的操作結果,所以維持現狀作為多數的共識,可能只是一個民調設計上的迷思,而不是政治人物口中的神聖民意。
如果比較不提示維持現狀的民調資料,會更進一步發現主動提及維持現狀的比例降低,願意在統獨上選邊的比例增加,當然獨立的遠多於統一,所以,統獨作為一個「國家選擇」的測量問題在民調上常被污染,這除了測量的操作問題外,也反映政治論述上的變動性。
總統大選前後,台灣前途的辯論一直是個焦點,從傳統的統獨分野,選舉中一邊一國VS.一個中國,到選後所謂「台灣中華民國」的提法,都反映台灣國家定位的政治角力,不但是選戰議題設定的焦點,也透過這個議題的不斷重新定位,移動台灣選民的政治支持。
這對未來台灣政治生態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在政黨體系的區分法上,會從統獨的光譜修正為本土╱非本土,甚至是以本土的強度來區分。這代表著過去以統獨等「國家選擇」的議題已經為「一邊一國」的論述所取代,在統獨選項的架構中,有所謂「現狀」這個曖昧的選項,當多數民眾選擇維持現狀時,其實心中有許多相衝突的定義,因此當民進黨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論述時,完全取消了維持現狀的空間,是一個透過論述轉移,成功地切割出選票多數的作為。
於是,當泛藍在總統選戰中放棄「一中屋頂」的立場時,同時宣告選戰是往「國家認同」這個軸線傾斜,如果連宋持續領導泛藍陣營進入年底的立委選舉,國家認同還會是選戰主軸,不過會是透過「憲改公投」等具體議題來呈現,也就是持續進行以「國族認同」為內涵的政治改革進程,這不但對於國內的政治版圖有重組的效果;同樣地,對於美中台三角關係也會有所衝擊。
三二○選舉對於美中台關係的影響在於「現狀」的定義,過去維持現狀是三方的共識,陳總統兩千年就職的「四不一沒有」也是以此為核心價值,問題是三方對於「現狀」的定義不同,對於現狀未來改變的方向也有不同的欲想,尤其當「現狀」是動態改變的過程,任何一方想要「維持」現狀的作為,在另一方看來,都有企圖「改變」現狀的後果,因此公投議題會在選前發酵,進而波及美台關係就在於這樣的認知衝突上。
因此,對於「現狀定義」的競爭,乃至於現狀變化方向的因勢利導,會是下一階段角力的焦點,其中台灣民意作為一個具體的民主動力,其走向必然成為多方關心的對象,成為下一階段藍綠政治論述的內容,乃至於國際政略的關懷眼神,都會環繞在:如果破除或鞏固台灣島內「維持現狀」的共識迷思。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0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