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永明專欄 首頁

泛藍與連宋王馬的命運

 從三二○選後抗爭到五二○前的政黨合併之議,台灣的政黨體系正走向新的階段,是否會因為國、親、新三黨的合併而成為一個穩定的兩黨體系,還是持續維持多黨競爭的態勢,年底立委選舉國親聯合提名的成效,將會驗證這個政黨合併的成效。但是合併過程的時點、動機、上而下的操作過程,以及下而上民意的表達,兩者間能否接軌,還是呈現落差與衝突,都會決定了未來合併政黨的命運。

 許多政治觀察家多從政治人物的分合來探討台灣政黨體系的變化,但是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提出了到目前為止,政治學界最接近科學標準的定律,亦即單一席次的選制會導致兩黨體系的形成,而美國的總統選舉與民主、共和的兩黨體系堪稱為典型。因為單一席次選舉中,排名第三的候選人會被「棄保」,例如九四及九八年兩次台北市長選舉時,選民逐漸學會不浪費選票在第三位候選人,而將選票集中在前兩名最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身上,也因此,在接下來的選舉中不會有第三組候選人出現的空間,連帶也會影響政黨體系的數目。

 台灣兩黨制理論上的必然

 兩次台北市長選舉以及兩千年選票分裂的惡果,都讓連宋有強烈的合作動機,不單是因為選票分裂的考量,更是理解到第三位候選人被選民拋棄的必然命運,所以雖然二○○四年選前,台灣有國、親、新、民、台聯等高達五個主要的政黨,但是自動地組合成藍、綠兩個陣營,分別環繞著陳呂、連宋兩組候選人,甚至在日前有國、親、新合併之議,這代表著總統選舉單一席次的性質,會對台灣政黨體系的數目有降低的效果,逐漸導向兩黨體制。

 因為只有能推出總統候選人的政黨才是有競爭意義的政黨,而單一席次的總統選戰中,排序第三的候選人是沒有意義的,是選民放棄的對象,因為投給他,她不過是浪費選票。在這個制度邏輯的推演下,泛藍的合併之議是理論上的必然,雖然表面上充斥著各式的權力計算,政治人物各自的恩怨情仇,但是台灣只要持續著直選總統,相對多數決的選制,每次總統選舉的結果不過是不斷推著台灣的政黨體系往兩黨制,至少是兩個政黨集團的力向前進。

 複數席次有助多黨體系建立

 但是,自民進黨作為第一個反對黨成立以來,政治上最熱門的行業除了民調之外,大概就是籌組政黨,而且籌組的時間點多是在立委選舉前後,九三年立委選舉新黨組成,九五年立委席次達21,席次率比為13;親民黨在二○○一立委選前成立,席次即高達46,席次率比為20;幾乎同時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席次也有13,席次率比為6。

 這代表著立委選舉,是新興政黨生存發展的最好機會,尤其在多席次的設計下,小黨的選票能有效地兌換成席次,雖然在首長選舉中缺乏生存的空間,卻能在立法院有一席之地,這是台灣多黨體系的源頭。

 近來政治學者將「杜瓦傑定律」的兩黨制理論加以推演,認為複數席次的選制會有助於多黨體系的形成,也就是單一席次時,均衡的政黨數是一加一,表現為穩定的兩黨制;而在M個席次時,政黨數達到均衡為M加一,台灣的立委席次平均為四至五席,因此至少有五個政黨生存的空間,表現為目前政黨體系進進出出的狀態。結論是,如果既有的複數選制不改,台灣立委選舉的政治市場。至少有五個政黨可以經營下去,見諸目前的國、親、新、民與台聯的競爭,似乎是一個合理的預測。

 這個政治市場的多黨空間,也解釋了為何政黨分裂會成為台灣政治的常態,因為只要能動員一定的選民離開既有的政黨。在立委選舉中一定能獲得席次,進而在立法院中參與政治資源的分配,例如新黨分裂自李登輝的國民黨,清楚是以族群為動員基礎,所以能在北台灣的立委選舉中有一定的席次;同樣的,親民黨在宋楚瑜總統選票的餘威下,一舉躍升為第三大黨,李登輝的台聯也是一樣的效果,政治領袖的影響力,可以具體兌換為立委的席次,保持現實政治上影響力的持續。

 從這兩個政黨體系分合的動力來觀察,一方面,總統選制有助於政黨體系的重組,不是淘汰掉缺乏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就是讓多黨間,形成以候選人為核心的集團,例如這次選舉的藍、綠分野,沒有一個政黨可以保持中立。另一方面,立委選制又鼓勵政黨分裂,任何有選票實力的政治人物,都有自成一黨的空間。所以,台灣政黨體系一直是在兩黨與多黨間擺盪,但是總統作為政治中心的事實日漸被認可,有總統候選人的政黨才有分配行政資源能力的現實下,台灣仍有多黨的空間,但是在兩大多小的分配模式下發展。

 有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就有主導權

 簡言之,有總統候選人的政黨會有主導地位,而周遭的小黨卻在立委選舉有生存空間。從這個政黨重組的理路來觀察目前泛藍的合併,就可以理解到其動力與困難之所在,從個別立委的角度來看,合併的動機並不強,無論是親民黨的選後抗爭,還是國民黨本土派的世代交替之議,都讓個別的委員在年底立委有相當的選票動員機會,何況合併之後黨內的競爭並不會停止,在選票萎縮的情況下,同黨內分藍、橘會是常態。


連宋配

連馬配

1

扁呂配

連宋配

不明顯

Total

扁呂配

連宋配

不明顯

Total

大台北

32.8

42.3

24.9

100.0

26.7

50.9

22.4

100.0

桃竹苗

23.2

46.1

30.7

100.0

18.5

54.1

27.4

100.0

中彰投

31.1

36.6

32.3

100.0

20.6

50.2

29.3

100.0

雲嘉南

37.1

24.7

38.2

100.0

30.3

34.3

35.5

100.0

高高屏

41.7

35.3

23.1

100.0

29.8

50.0

20.2

100.0

基宜花東

24.2

50.6

25.2

100.0

20.5

52.9

26.5

100.0

Total

32.7

38.5

28.9

100.0

25.0

48.7

26.3

100.0

資料來源:山水民調  單位:%

訪問日期:2003年11月10日至11月11日 有效樣本1011人,拒訪331人


 尤其下次總統大選遠在四年,親民黨雖然在宋楚瑜之後,缺乏有競爭力的總統候選人,但是在年底立委選舉維持一定的實力不成問題,甚至可與國民黨一拚最大反對黨的位置。而反觀連戰的國民黨,手上有馬英九為王牌,是二○○八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甚至根據山水民調在選前的民調顯示(參見表一),連馬配的支持度遠高於連宋配,甚至在連宋配遠遠落後的南部地區,連馬配仍有一拚的實力,這代表宋楚瑜選前在南部的實力即已消退,親民黨作為一個區域性,以北部為主的都會政黨,已經是客觀的事實。

 連宋王馬社會基礎的落差

 從表一馬英九超人氣的表現,很難理解為何連戰急於由上而下推動國親間的政黨合併,如果馬英九是泛藍唯一的總統候選人,又能兼顧南北選民的支持,國民黨應是好整以暇,以這次連宋配的劇碼依樣畫葫蘆來處理親民黨的角色,甚至在宋楚瑜逐漸退出政壇之際,親民黨就會如新黨般萎縮,因為如前面對於台灣政黨體系發展軌跡的探索,缺乏總統候選人的政黨只能環繞其他政黨而生存,發展的空間雖然是立委選舉,但是最終必須有自己的總統候選人,否則「沒有候選人,就沒有政黨」。

 

表二、國親合併的領導人選

1

連戰

宋楚瑜

王金平

馬英九

無意見

政黨取向

民進黨

6.3

1.4

34.4

41.2

16.7

國民黨

23.1

12.3

13.1

37.7

13.5

親民黨

23.9

31.3

4.5

26.9

13.4

6.2

2.1

18.1

28.2

44.2

縣市區域

大台北

16.0

6.1

21.8

33.6

22.5

桃竹苗

10.9

7.8

16.4

41.4

21.9

中彰投

8.2

8.2

21.1

36.8

25.7

雲嘉南

11.5

6.5

20.9

28.1

33.1

高屏澎

14.7

5.3

22.7

31.3

24.0

宜花東

7.0

14.0

9.3

37.2

32.6

資料來源:整理自聯合報民調  單位:%

訪問日期:2004年5月18日

 但是,選後抗爭情勢,卻讓親民黨在短期政治操作上凌駕國民黨,甚至能主導後續的政黨合併,尤其親民黨的高姿態,要求國民黨自行清去「李骨派」,甚至在黨產、黨名議題上堅持劃清界限;反觀國民黨卻在內部民主議題上交火,對於國親合併拿捏不定,尤其反映在對於馬英九、王金平、連戰三人的定位上,如果連戰沒有再度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機會,那麼邏輯上黨權應該是轉移到王馬手中,但是政黨合併的議題卻將這個邏輯打亂,為了安排宋楚瑜的角色,顯然必須壓抑王馬的接班,尤其稀釋了馬英九的政治份量。

 問題是,就如前面所提及的,立委選舉的「離心力」與總統選舉的「向心力」交互決定台灣政黨的命運,其中候選人的提出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只要未來總統候選人來自黨內,國民黨就會有主導權,目前連宋在政黨合併議題上的操作卻是違背了這個邏輯。根據聯合報最近的民調顯示(參見表二),馬英九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和國民黨現任主席連戰比起來,國民黨認同者對於馬英九的支持(37.7%)遠高於連戰的23.1%,其中宋楚瑜的支持度(12.3%)甚至低於王金平(13.1%),這代表防宋心態不止表現在本土派立委,一般國民黨支持者也不看好。

 一般民眾不支持連宋擔任合併後領導人

 而親民黨支持者則是另一番想法,支持宋楚輸作為政黨合併領導者的最高(31.3%),其次是馬英九(26.9%)、連戰(23.9%),王金平在親民黨的支持度相當低,不足五個百分點。這代表國觀兩黨的支持者,想法是有差異的,並不如外界所想的同質性那樣高,換句話說,兩黨支持者已經逐漸發展出穩定的政黨認同,這是政黨合併的基層難題。

 至於政黨中立的選民,近三成看好馬英九,其次王金平(18.14%),連宋俱低,宋楚瑜甚至在三個百分點以下。或許這是泛藍菁英必須特別注意的。當連宋還以「選舉未結束」作為藉口,持續進行動員抗爭時,一般民眾可能已經視之為過氣的政治人物,雖然國親合併是連宋合力發動的,但是一般民眾中不及一成支持他們再繼續擔任合併後的領導者。這是一個趨勢,卻並未被媒體與政治人物所注意。

 與表一相近的是,馬英九的支持度顯然在選舉前後沒有大幅的消長,尤其是區域上的普遍支持與表一是一致的,甚至在雲嘉南、高高屏等本土派大本營,馬英九支持度皆高於王金平,而宋楚瑜卻是從南到北都創新低,這凸顯了國親合併的最大難題:由上而下的黨意,與由下而上的民意有巨大的落差,如果執意從政治計算來發動政黨合併。會不會遭遇民意的反彈,年底立委選舉是一個即將到來的檢證機會。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06.02

最近更新目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