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蕭新煌教授提出一個問題意識,即:台灣還能為亞洲民主做什麼? 台灣的民主化經驗對於亞洲其他國家的政治發展,是否還有示範性的效果?蕭教授的討論著重在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型的關係。這裡筆者則作一個小補充,從民主體制的二次轉型談起,討論台灣民主發展所遇到的獨特挑戰。 的確,兩千年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社會有民主退潮的趨勢,亦即對於民主的優越性不具有信心,而與經濟發展兩相比較時,民眾認為經濟發展遠比民主重要。在與過去威權時期的穩定相比較,也認為威權可能比民主更有效,尤其是在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兩個項目上的產出上,具體表現為對蔣經國的懷念,成為政治操作的時尚。 而如果從政府的各個機關的社會評價作比較,相關研究赫然發現,軍方、公務員所受的信任度遠高於政黨、媒體、立法院等民主建制,也就是民主政治的相關行動者被台灣民眾視為社會不安的根源,乃至經濟成長的主要障礙。 尤其相較於中國的高速發展,許多媒體輿論,乃至政治菁英更是對於台灣民主體制的競爭力有疑慮,欣羨起對岸的威權發展模式,而這與島內的蔣經國熱是一體兩面的,代表一個民主退潮的趨勢,乃至對威權過往的懷舊,政治現實上則搭配藍、綠對抗成局,走一個保守的政治格局。 顯然,這個民心的擺動與民進黨執政的困難是相連動的,也與台灣的經濟處境有一定的對應效果,因為民主作為一個達成其他價值的工具而言,顯然在帶來財富與穩定上,其效能比威權政治差。而民主作為一個價值而言,卻並未深入人心,很多時候民主等於選舉,黨派勝敗影響了民眾對民主體制的評價,台灣的民主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不是退縮,就是深化,這是台灣民主發展的兩個選擇。退縮就是否定民主作為價值的優位性,在政治進程妥協,回歸經濟至上的發展邏輯;而深化則是面對民主實踐的挑戰,訴諸民眾的直接參與,主動矯正代議政治的缺失,這才有回復民主效能感的機會。 而這兩個路徑與台灣的總統選舉是緊密結合的,不但表現在候選人的競爭上,也與許多浮上檯面的公投議題相呼應。當然,是否公投已然成為台灣民主出路的新議題了。從比較政治的觀點,此時台灣如何走民主路,對於備受中國崛起影響的亞洲民主國家,或是非民主的國家,都有一個「民主路徑圖(road map)」的示範效果。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