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治修理站 回陳茂雄目錄  1

外來勢力是宋楚瑜的絆腳石

 最近宋楚瑜與連戰會面,使外來勢力大為振奮,他們評估只要親、國合作,就可以打垮本土勢力,他們沒有想到外來勢力過度刺激新住民(外省籍)的危機感而產生異常的團結,強烈抵制本土勢力,造成老住民(本省籍)也產生危機感,所以逐漸團結。

 本來外來勢力的支持者包含了大部分的臺灣老住民(本省籍),所以,兩個勢力的對決是政治立場的競爭,不是族群的對決。本土勢力的政治立場是以臺灣為主體,主張由臺灣人決定臺灣的前途,外來勢力則有強烈的「中原」情結,因而以中國為主體,主張由全體中國人決定臺灣的前途。

最近更新目錄


 在臺灣幾乎全部新住民以及大部分老住民帶有「中原」情結,所以在兩大勢力對決之下,外來勢力乃佔優勢,然而他們不知和平共存之道,長期來透過優勢媒體以及民意代表的言論免責權無理的打壓本土勢力,造成老住民也產生危機感,他們覺得是新住民欺負老住民,因而逐漸團結,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之間由原來的政治立場之爭逐漸演變成為族群對決,多數人族群當然佔優勢,所以二○○四年的總統大選,若民進黨不出錯,連任總統大概不成問題,陳總統只可能敗給自己,不會輸在親民黨與國民黨的合作。

 王作榮在「英雄悲末路」一文,一方面為宋楚瑜叫屈,一方面批判李前總統,他說「宋楚瑜被李登輝逼著離開國民黨核心,終於被開除黨籍,走上競選總統的不歸路」。王作榮的說詞不只次序顛倒,連是非也顛倒,當時是宋楚瑜不參加黨內初選,違紀競選才被開除黨籍,不是被開除黨籍之後才參選總統。

 由全國代表票選的方式產生總統候選人是宋楚瑜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所規劃出來的制度,但宋楚瑜卻不遵守他自己所規劃出來的制度,他與王作榮一樣充分表現出中國人不遵守制度的習性,他們的行為已變成民主道路上的一塊石頭。宋楚瑜是受李前總統的提拔才飛黃騰達,擔任省長之後為了與資歷比自己完整的連戰爭政治版圖,因而連續砲打中央,意圖打垮連戰。由總統大選期間,連戰對宋楚瑜咬牙切齒的表情就可了解二人結怨之深,只是因為連戰今日已皈依外來勢力,王作榮就將連戰與宋楚瑜之爭轉變成李前總統之錯,真是顛倒是非。宋楚瑜不是「真命天子」,天下非由他掌控不可,民主體制應該依循制度來爭取自己的政治版圖。

 王作榮也說:「李登輝離開國民黨之後,仍遺留部分信徒在國民黨內,不僅李登輝情結濃厚,排斥外省族群的意識形態亦與李登輝同等強烈。對宋楚瑜及國民黨之仇視與排斥,甚至超過民進黨」。新住民只佔臺灣居民的百分之十三點五,但居政府重要職位的官員遠比臺灣老住民多,在這種情況還說李前總統排斥「外省族群」是太過分了,難道要李前總統代表外來勢力殖民統治臺灣?該叫屈的應該是臺灣老住民。

 再說王作榮何德何能登上監察院長之尊?若他出身老住民(本省籍)會有這個機會嗎?歷次選舉老住民可以支持新住民候選人,新住民支持老住民候選人者非常少,由這一件事情就可判定到底是誰有嚴重的族群情結。當年宋楚瑜選省長時,他的選票絕大部分是來自老住民,可見臺灣老住民並無族群情結。臺灣的族群問題是外來勢力不認同臺灣人,也因為如此,老住民也逐漸團結,慢慢演變成新住民與老住民對決的局面。

 臺灣政治人物的政治實力以宋楚瑜居冠,他在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就積極佈局,一方面滿足臺灣人追求特權的心態,一方面利用政黨的資源建立個人的勢力,執掌省府之後更利用公家資源建立樁腳,形成相當廣闊的人脈,可是他今後卻沒有機會登上總統寶座,因為臺灣已逐漸形成族群對決的形態,沒有享受到宋楚瑜授予的特權與利益之臺灣老住民普遍反宋楚瑜,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外來勢力過度打壓臺灣老住民,才使政治立場之爭演變成族群對決,大家若不健忘的話,在省長選舉時,宋楚瑜廣受臺灣老住民的歡迎,因為當時大家將他視為本土化人物,所以為臺灣人所歡迎,然而卻成為外來勢力的眼中釘。本土勢力並無族群之分,只關心政治人物是否有本土意識,更期待本土化人物不要遭受外來勢力蠻橫的打壓。

 宋楚瑜以前受到臺灣老住民的擁護,但現在卻被臺灣老住民所抵制,因為他從政權本土化的支持者轉變成為外來勢力的精神領袖。目前外來勢力的極右派人士是宋楚瑜的忠實支持者,但也是他登上總統寶座的絆腳石,就是有這些極右派的外來勢力支持,才造成本土化人士對他的抵制。

 今日宋楚瑜若是繼續扮演外來勢力的眼中釘,相信他會輕易的登上總統寶座,因為此舉他必為臺灣老住民所接受,加上十幾年來他累積的政治版圖,在總統選戰中,會所向無敵。當年省長選舉時,宋楚瑜廣受臺灣老住民的歡迎,是因為他能以新住民的身分隨著李前總統推展本土化運動。若宋楚瑜能沈得住氣,讓連戰跟著連戰團隊偏向外來勢力,自己堅持走本土化路線,即使二○○○年不參選總統,自己的政治版圖還是會繼續擴增,在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必能一舉成功。依目前的政壇局勢演變,未來宋楚瑜會輸在他有一群外來勢力的支持者。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12.22)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