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02選舉專輯 回陳茂雄目錄  1

本土與外來兩勢力的對決

 李前總統執政時期一直期待全體台灣居民都能成為「新台灣人」,所謂「新台灣人」就是台灣居民不分族群,大家都以台灣為主體,重要政策與國家定位都要尊重台灣全體居民的意願,所以,「新台灣人」就是目前大家所說的「本土勢力」,李前總統所期待的算是落空,因為台灣居民也有不少人不願意成為「新台灣人」,連他所提拔的馬英九都背離「新台灣人」。

 有一群人在台灣的重要政策與國家定位方面主張要尊重對岸的意見,不是由台灣居民做主,這些人新住民(外省人)、老住民都有,形成一股外來勢力。本土勢力大部分分佈在民進黨與臺聯,外來勢力則屬親民黨與新黨,本來國民黨的支持者的意識形態比較薄弱,但經過連戰等國民黨要員圍剿李前總統之後,逼迫國民黨支持者在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之間選邊站,國民黨支持者瀕臨分裂。

最近更新目錄


 這次北高兩地市長選戰,親民黨與國民黨合作,表面上看來是泛藍營整合成功,事實上是形成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提早對決,國民黨支持者又會有一部分人轉向綠營,所以對民進黨所產生的效應並不是負面的。

 高雄地區所以會形成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對決是具有戲劇性的。宋楚瑜說是為了二度輪政,所以支持民意支持度較高的人,事實上是推託之詞,這種說法若是正確,在國民黨未「推薦」黃俊英之前,就可以用民意調查來選定支持的對象,不必等待臨到選舉才做了大轉變,宋楚瑜真正的原因是抗拒被邊緣化。

 在台北地區他毫不考慮的支持馬英九,因為馬英九是外來勢力所支持的對象,宋楚瑜若不支持,不能得到外來勢力的諒解,況且外來勢力的成長,對宋楚瑜並無壞處,因而毅然支持馬英九,可是馬英九竄升太快,已逼近替代宋楚瑜成為外來勢力精神領袖的地位,宋楚瑜因而產生嚴重的危機感。

 在高雄地區本來他要支持張博雅,以便守住他的政治版圖,因為不支持國民黨候選人,親民黨的樁腳不會被國民黨收編,若是宋楚瑜能遊說國民黨也支持張博雅,更可併吞國民黨不少政治版圖,可是在這一段期間,高雄地區泛藍營支持者對宋楚瑜的做法相當不諒解,要他承擔泛藍整合失敗的責任,使在台北被邊緣化的宋楚瑜再度承受到危機感,若不改變策略,在高雄更被邊緣化,所以不得不宣布支持黃俊英,以挽回在高雄也被邊緣化的危機。

 在整個變化過程中,真正受害者是施明德與張博雅:早期宋楚瑜是要支持施明德,但出現張博雅之後立刻放棄施明德,全力支持張博雅,可是,當他發覺繼續支持張博雅對他的政治版圖是有減無增時,又當機立斷的放棄張博雅。政治上是無情的,有智慧的人寧可當小人物的主體,不為大人物的工具。

 當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對決時,乃有利於本土勢力,因為以前國民黨支持者大部分具有本土意識,只因其意識太過於薄弱,所以,政治意識常被人脈、利益、特權等所淹沒,可是當形成二大勢力對決時,這些人的本土意識會增強。

 本來謝長廷穩操勝算,可是目前卻產生危機,其危機並非來自泛藍營的整合,而是出自綠營本身,有些綠營的人因為擔心自己的政治版圖消失,所以不得不公開支持謝長廷,可是私底下卻散布耳語,抨擊謝長廷,暗捧黃俊英,其所以反謝長廷,都是因為私人恩怨,可是他們在傳播耳語的時候,永遠不會說出反謝長廷的真正原因,因為原因說出來他們會被綠營除名,反正要捧或貶一個人隨時都可找出幾百個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正當性,只要不說出黃俊英的缺點、謝長廷的優點就可達到打擊謝長廷的目的。

 這些人充分顯現出台灣人弱勢族群的個性,太過於講究自己的利益與特權,綠營執政時他們就積極追求利益與特權,甚至於意圖左右市府的人事與政策,追求不到就反目,明的是支持綠營,暗的卻散播不利於綠營的耳語。也有人誠心誠意的提供市府政策而未被接受,其原因是他們沒有當過行政主管的經驗,所見所聞就像民意代表一樣,只是看到「點」,沒有考慮到「面」,因而意見沒有被接受,這些人也照樣以暗箭傷謝。綠營反謝人士的影響力不大,然而當藍、綠雙方實力相當接近時,他們的影響力就大增。

  高雄市的市長候選人有好幾個,卻出現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對決的局面;臺北市是雙雄對決,但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對決的味道卻相當淡薄。一則臺北市的老住民不像高雄市那樣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一則民進黨一直不敢打出意識牌。

 陳總統使民進黨支持者的年齡層大為降低,這些支持陳總統的年輕人與婦女大都缺乏意識形態,民進黨擔心打出意識牌會流失年輕人與婦女的票源,因而造成馬英九輕易的領導團結的新住民對付鬆散的老住民。

 民進黨要與馬英九爭年輕人與婦女票源而放棄打意識牌或許是錯誤的策略,長期來馬英九不願意帶太太出來,就代表他與演藝人員一樣,擁有婦女支持者,李應元雖有很強的親和力,但要與馬英九爭年輕人與婦女的票源或許有困難。很顯然的,李應元若沒有能力造成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對決的局面,就要注定敗北。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11.30)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