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扁總統不能重戰術輕戰略 |
(本文原題《扁李差在哪裡?》,新題為本報編輯所改,未經作者同意。)
最近媒體界一直在探詢李前總統與陳總統的關係,他們所以會質疑,是因為上一次陳總統嫁女兒是請李前總統證婚,這一次娶媳婦並沒有邀請李前總統證婚。還有一件事情令媒體界關心的是,前一陣子陳總統在接受某家電視媒體專訪時,對李前總統在國家定位方面的批評表示不滿,陳總統表示李前總統執政十二年還是一樣沒有完成正名與制憲的工作,卸任後不應該對現任總統苛求,不過隔了兩天接受另一家電視媒體專訪時,口氣又改變。
不只是泛藍營的人覺得陳總統以及民進黨的政策一直在變,連泛綠營的人也有同感,在台獨團體面前陳總統大力推銷台獨,可是到另一個場所,他又可以反台獨。前一陣子推動扁宋和,也支持宋楚瑜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確歡迎台灣所有人訪問,唯一的條件是要先將「台獨」與「中華民國」蒸發掉,宋楚瑜當然也不例外,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可是當獨派人士圍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訪問的宋楚瑜時,陳總統也跟著圍剿。
令李前總統操心的是胡錦濤,不是陳總統;思考的是如何在國際間爭取台灣的空間,不是期待敵人的仁慈;關心台灣的前途,不是政黨間利益的分配。由於陳總統是由「選舉」的環境所訓練出來的人才,所以思考模式都在空間較小、時間較短的戰術上;李前總統出身學術界、常任文官、政務官,所思考的是空間較大、時間較長的戰略問題。兩人在感情上是沒有什麼衝突,可是一個重視戰術,一個專精戰略,思考模式交集不多。
陳總統思考模式放在戰術上,作戰方法一直在變,因為每一個戰場的環境都不一樣。站在戰術的層次看,每一場戰爭都要打勝仗,一般人因而感覺到,陳總統時時刻刻都處在選舉狀態上。李前總統將精神放在戰略上,站在大空間與長時間的角度上來看,未必每一場戰爭都要勝利,但整體上是要得到最後的勝利。
以兩岸關係為例,陳總統將他當作一個戰場,非勝利不可,所以放棄長期來民進黨的主張與宋楚瑜結盟,期待兩岸關係有所突破。站在李前總統的觀點,對岸的底線是打擊台獨,消滅中華民國,這種談判等於投降,所以李前總統主張在國際社會努力,不是在兩岸談判著墨。
陳總統說李前總統執政十二年在國家定位方面還是沒有突破,他沒有想到李前總統面對舊勢力的壓迫,連生命都有危險,他在戰術層次上或許會讓步,但在戰略層次上追求最後的勝利,他積極推動政治本土化,將中國法統勢力殖民統治的台灣變成本土化政權,從「一個中國」走到「兩國論」。
陳總統將他不能推動本土化運動歸罪於國會席次居弱勢,他沒有想到李前總統推動民主化運動時,國會豈止弱勢,幾乎所有萬年國會議員都是反李登輝,李煥就是掌握萬年國會才意圖架空李前總統,若非李前總統運用一些策略,不是扮演中國法統勢力的傀儡,就是回歸天堂。不過,這些傑作李前總統永遠不說,不像陳總統做的必定說,做不到的也照樣說。
所謂戰術就像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戰略就像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選戰層次上,陳總統身經百戰,屬韓信之才,要變成「張良」還是不容易。不過,劉邦自己說「此三人(指張良、韓信、蕭何),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國家元首未必要具備張良之才,但若屬劉邦之才必能打天下。陳總統的智囊若不侷限在扁團隊,當會有一番新氣象。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5.06.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