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黨是敗在誤用馬謖兵法 |
依中國國民黨的實力,長期霸佔台灣政壇應該不成問題,尤其是立委的選舉,泛藍過半應該是必然的,可是由最近的選情看來,泛藍不要說過半,連要贏過泛綠都很困難。所以會有這種結局,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的戰術完全抄自民進黨,把以前民進黨在野時的選舉技術重新操演一遍,沒有想到兩黨的背景完全不同,以民進黨的戰術打民進黨,反而幫了民進黨。
三國時代的馬謖熟讀兵書,是諸葛亮重要的謀士,在幾次重要戰役顯現出其才華,深受諸葛亮的喜愛,兩人情同父子。然而馬謖只知熟背兵書,不知佈兵需要配合天時與地利,又剛愎自用,不聽他人意見,在一次重要戰役,堅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將防守陣地置於山上,使部隊沒有退路,副將曾極力勸阻,然不為所動。敵軍放火燒山,蜀軍因斷水斷糧而大敗,因而演出「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歷史故事。
「置之死地而後生」絕對是正確的,士兵沒有退路非奮戰不可,對固守陣地是一項好策略,但要配合正確的「地利」才能發揮功效。中國國民黨今日所用的就是民進黨兵法,而且是一部好兵法,只是以前民進黨在野時相當凌厲的兵法並不因豬羊變色而使在野的中國國民黨也一樣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國國民黨的特色是有嚴密的組織,人脈豐富,相對的民進黨的組織相當薄弱。缺乏人脈的政黨必須要以議題來吸收選票,所以當年在野的民進黨一直找議題來打選戰,剛好執政四十多年的政黨腐化是必然的,所以民進黨是以反腐化、反獨裁為基礎而成長。中國國民黨則以人脈為基礎,對民進黨提出的議題盡量冷卻。選情冷卻有利於人脈豐富的政黨,選情愈沸騰,人脈的影響力愈低,所以執政時代的中國國民黨一直努力冷卻選情,而獲得相當好的效果。
今日雖然由民進黨執政,可是在人脈方面,民進黨還是遠不如中國國民黨,照理說應該是民進黨要炒熱選情,而中國國民黨則要冷卻選情,可是中國國民黨不但沒有冷卻選情,還幫民進黨找議題,炒熱選情,半年來除了中國國民黨的黨產外,所有議題都是泛藍陣營幫民進黨找的。
若在三十年前,中國國民黨提出民進黨做票以及自導自演的槍擊案這兩件事,中性選民是會相信的,因為當時媒體只有一種聲音,但今日的媒體兩種聲音都有,聽了兩種聲音的中性選民當然有能力判斷是非。以前意識形態薄弱的選民絕大多數掌握在中國國民黨的樁腳手中,可是最近這些選民因面對議題而脫離派系的掌控。真的泛藍陣營是在找議題幫泛綠營助選,例如誣指陳總統提出一百萬美金的遮羞費這一件事情,就使太多的中性選民脫離派系的掌控而支持泛綠。
一九九六年的總統大選在四大強棒參選下,李前總統竟然以絕對多數當選,這種紀錄大概不容易被打破。一般人是認定李前總統條件好又有親和力,才會有那麼亮麗的成績,可是在台灣條件好又有親和力的人豈只李前總統一人而已?事實上除了這些原因外,中國國民黨組織龐大又佔據中性政治版圖更是李前總統致勝的重要因素。
當年筆者幫彭教授助選,積極將李前總統染上「統派」色彩,以便形成「獨立」與「統一」對決的局面,讓李、林、陳三人瓜分認同「統一」的票源,彭教授獨得「獨立」的票源。不過這個「陽謀」失敗了,因為林洋港與陳履安都將李前總統打為「台獨」,李前總統在兩面夾擊下,其色彩反而變成中性,正吻合穩定組織的條件。
二○○○年的總統大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依台灣的政治生態應該連戰會高票當選,可是選舉結果正好相反,一般人將連戰的失敗歸罪於他缺乏親和力,事實上依賴組織拿選票的候選人親和力並不是很重要,連戰真正失敗的原因有二:第一,連團隊的中國色彩太重,民進黨將他推向中國那一邊,又沒有人將他打為台獨,所以連戰失去中性的特色;第二,有不少中國國民黨的樁腳被宋楚瑜拔掉,使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大為減弱。
連戰認為自己的失敗是肇因於中國國民黨分裂,所以認定只要連宋和就可以取回江山,他沒有想到藍、綠對立就變成「台灣人」與「中國人」對決的局面,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會使組織影響力降到最低。連戰沒有想到會被宋楚瑜挖走的樁腳幾乎都是很重視「利益」與「特權」的人,二○○四年總統大選時,宋楚瑜已沒有公家資源又沒有當官,不能滿足那些樁腳追求「利益」與「特權」的需求,所以當年被挖走的樁腳還是回到中國國民黨,有人甚至於還會轉綠,宋楚瑜的氣勢消失殆盡,若二○○四年總統大選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連戰必能依組織的力量取得總統寶座,可惜他錯失先機,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優點。
今年總統大選後,中國國民黨還是繼續用民進黨的兵法,一直在找議題使選戰升溫,簡直是在幫民進黨助選。民進黨的戰術,中國國民黨學得很像,只是他們跟馬謖一樣,熟讀兵書卻不知靈活運用。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4.11.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