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的敵人是在台灣內部 |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於十月廿五日對媒體記者說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主張兩岸和平統一(Peaceful Unification),引起全國譁然,後來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稱鮑威爾所說係和平解決(Peaceful Resolution)之誤,十月廿八日鮑威爾回國後,也澄清自己所說的是「和平解決」,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聲明台美之間的關係不變,倒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聲明美國應該遵守一個中國的政策。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超強國家,其影響力遍及全世界,所以各界對鮑威爾以及包道格的說法都相當注意,也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當鮑威爾說出對台灣負面的說詞時,有些政治人物與媒體竟然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態度,好像他們不是台灣居民,而是中國的代言人。
更離譜的,是泛藍營立委認定鮑威爾的言論代表美國的政策改變,台灣的危機加深,可是,他們不只不思考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反而要抵制軍購案,不知他們是否扮演吳三桂的角色?
國際上是沒有感情的,任何國家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美國當然也不例外,美國目前還繼續發展霸權,所以其外交立場也都以完成霸權來考量。
以前蘇聯與美國爭霸權時代,美國採取「聯中制俄」的策略,所以,拋棄蔣家政權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可能與美國爭霸權的國家變成中國,美國「拒共」的防線由中國內陸退到東亞防線,日本、台灣、菲律賓均屬該防線重鎮,所以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是符合美國的利益。
可是,有人質疑既然台灣的地理位置對美國的東亞防線佔有重要的地位,為何雙方的官方關係進展有限?其原因除了美國盡量避免提早與中國正面衝突外,台灣內部衝突太大,缺乏一致反共的決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台灣與以色列一樣都是面對強敵,然而台灣有台灣海峽為天然屏障,以色列卻沒有,況且阿拉伯國家難纏的程度也不亞於中國,可是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有其重要的地位,台灣卻成為國際孤兒,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台灣內部有太多人不支持建國,台灣人自己都不想建國,美國憑甚麼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政治鬥爭是政壇上必定發生的現象,以色列當然也不例外,可是當國家遇到外來壓力時,以色列內部各派系都會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台灣正好相反,內部有一股勢力阻止本土化政府拒共,甚至於主張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以色列所以生存得很好,是他們同心協力一致對抗敵人,台灣所以走不出國際社會,是因為內部有一股勢力阻礙台灣爭取獨立的主權。
美國為了以色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也就是因為支持以色列而得罪了阿拉伯國家,更遭受阿拉伯人的攻擊。美國所以會強力支持以色列是因為在美國的猶太人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在美國的猶太人掌握相當強的經濟勢力,因而能影響美國政府的政策,最重要的是他們有強烈的愛國心,當以色列遇到敵人的壓力時,大家同心協力保家衛國。
在美國的台灣人為數不少,財力雖然不若猶太人,但也不屬弱勢,可是對美國政策影響有限,主要的原因是台灣面對強大的敵人,國內卻有一股不小的勢力與敵人相呼應,阻礙台灣的建國。旅居美國的台灣人應付國內阻礙建國的人都已手忙腳亂,哪來那一份精神影響美國政府推動保台拒共的政策?
中國法統勢力為了阻礙台灣建國,促使台灣意識形態嚴重對立,消耗太多社會成本,內耗重創了台灣,使台灣對抗強敵的力量減弱,在國際社會也施展不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號敵人是中國國民黨所招惹來的,這個敵人與台灣人並無恩怨。當年中國國民黨獨裁統治台灣的時候,以「三不」對抗「共匪」的三通,兩岸之間維持「不戰」、「不和」的狀態,形成實質性的獨立,那時候台灣人幫中國國民黨抗拒「共匪」,最重要的是黨外人士並不阻礙中國國民黨買武器與「共匪」對抗,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對抗敵人卻是同心協力,所以沒有人感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的危機。
政治民主化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權本土化,因為中國法統勢力不認同台灣,所以不接受本土化的政權,因而由「反共」變成「親共」,更嚴重的是他們不只挑起意識形態對立,更反對軍購以對抗「共匪」的侵略,「共匪」拿著「槍」對準台灣,泛藍營卻阻礙台灣政府買「防彈衣」以保護自己。十幾年來台灣都處在內耗的狀態,大量削減抗敵的勢力,台灣的敵人不在對岸,而是在台灣本地。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4.10.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