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富雄廟算政治版圖時機不對 | 最近沈富雄槓上汪笨湖,泛藍媒體聲援沈富雄,深綠民眾則大罵沈富雄,他們說沈富雄沒有智慧,這一次立委選舉必定落選,因為綠色民眾不會支持他,泛藍選民也不會將選票投給他,泛藍體系的習性是優先支持純藍的人,除非沒有純藍的人參選,否則不會將選票投給顏色不純的人。這次立委選舉,泛藍候選人都因爭選票而內鬥,所以不可能還有多餘的選票投給沈富雄。 認定沈富雄沒有智慧的人是太小看他,別忘了他以前扮演過深綠的角色,也曾經冒過自己落選之險而協助同選區的同志,充分顯現出擴張政治版圖的企圖心,有這種宏觀的人不可能一下子變笨。 沈富雄學經歷俱佳,在以前反對陣營中,他算是相當傑出的人才。那時候反對勢力相當薄弱,絕大多數支持群眾是因理念而結合,與利益無關,所以出現一個很奇妙的現象,那就是支持群眾在找優秀的候選人,不是候選人找支持群眾,有很多候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選票是從哪裡來。 當時沈富雄算是相當傑出的人才,是群眾瘋狂支持的對象,早期他的選舉相當輕鬆,不只對自己的選舉有把握,還有能力幫同選區的同志拉票。由於沈富雄的傑出,加上群眾瘋狂的支持,促使個性本來就相當自負的沈富雄更加自負,難以適應後來政治生態的轉型。 民進黨執政之後,其政治生態逐漸組織化,而最大的變化是政治人物去組織支持群眾,不是群眾主動尋找優秀的支持對象,這種重大的變化衝擊最大的就是沈富雄以及政治犯。 以前獨裁體制時代,在民眾的心目中政治犯就是「英雄」,所以民眾會主動支持「英雄」,但在政治民主化之後,「英雄」的角色在政壇上逐漸消失,沒有轉型的政治犯也就失去政治舞台。沈富雄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反對勢力相當薄弱時代,反對陣營的成員絕大多數是因理念而結合,所以會捧「傑出人才」,可是在民進黨執政之後,逐漸國民黨化是必然的,政治人物由理念的結合逐漸轉向利益的結合,在這情況下,若不經營群眾,無論你有多傑出,都不可能擴張政治版圖。 民進黨勢力長大之後,在沈富雄心目中屬徒子徒孫輩的政治版圖都超越過他。尤其是在二○○四年總統大選前,泛綠營的政治版圖出現兩大主流:一個是台灣意識,另一個則是偏向利益結盟的組織,相當自負的沈富雄都沒有在這兩大主流經營,等這兩大主流形成氣候之後他才察覺那些晚輩的政治版圖都超越過他。 沈富雄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政治人物,發現政治版圖出現太大的變化,非快速轉型難在政壇上生存。可是,在「台灣意識」與「組織」方面別人都已搶了先機,相當自負的沈富雄不可能排在別人後面,所以,他就往中性選民的政治版圖移動,意圖在那一塊版圖建立自己的勢力,況且總統大選誰勝誰負都屬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就是無論誰當選總統,衝擊最小的就是佔據中性版圖的政治人物。 為了轉型,在總統大選之後,他強力主張民進黨不應該以「愛台灣」為訴求,若在兩年前,這種說法會受到不少人支持,因為那時候屬中性的選民為數不少,可是在總統大選那一段時間,選民都已往兩邊靠,幾乎沒有中性選民,所以沈富雄的主張沒有市場。 雖然泛藍營媒體對他大加讚揚,那是一石兩鳥之計,一方面利用沈富雄的言論打擊民進黨,一方面促使泛綠營內部窩裡反。在泛綠營方面並不認同沈富雄的主張,尤其是在泛藍營暴力群眾運動之後,有太多台灣人將這些暴力群眾定位為「反台灣」的群眾,在這種情況下,沈富雄提出不能說「愛台灣」的主張,被圍剿是必然的。 沈富雄的主張的確獲得泛藍營的掌聲,在民進黨初選的民意調查也因泛藍營群眾的支持使沈富雄順利過關。聰明的沈富雄很清楚在民進黨內部的民意調查中泛藍營群眾會支持他,可是立委選舉時他還是得不到泛藍營的選票,就像以前的施明德失去泛綠營的選票,但得不到泛藍營的支持。 然而,陳文茜卻得到泛藍營民眾的支持,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她透過媒體對綠營窮追猛打,對深藍群眾而言,陳文茜就是「打綠英雄」,施明德只不過是民進黨的失勢政客而已,所以他們支持陳文茜,但不支持施明德。對沈富雄而言,要當「陳文茜」或是「施明德」乃是一件重要的抉擇。 沈富雄雖然失去深綠的選票,但還保有一些淺綠的選民,所以他不可能像陳文茜一樣圍剿民進黨政治人物,否則會失去全部綠色選票。 真正抨擊沈富雄最嚴厲的是林建隆與謝志偉,可是,打他們兩人難以引起深藍群眾的共鳴,若能打擊令深藍群眾痛恨又不屬民進黨體系的人,就可以既得到深藍群眾的支持又不會完全失去淺綠的群眾,汪笨湖就是符合這個條件才變成沈富雄的箭靶,所以沈富雄為的只是保留淺綠版圖,吸收深藍的群眾而已。 為了擴張版圖,沈富雄的主張算是聰明的作法,只是時機不對。連這一次圍剿汪笨湖的時機也沒有選對,若在選前兩星期才發動攻勢,必能得到深藍選民的支持,利用深藍的選票使民進黨多一席立委並非不可能,但現在出擊實屬太早,到選舉時深藍選民已洞悉其意圖,成效不佳。 沈富雄也沒有抓對選民的轉型,以前的黨外支持者喜歡有傑出表現的政治人物,但今天的選民喜歡有親和力的人,在媒體上沈富雄過度強勢,缺少親和力,這也是他的致命傷。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4.08.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