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住民文化的真正殺手 | 由於加分的緣故,軍事學校熱門科系原住民身分的學生所佔的比例高得離譜,引起一般考生的不滿,他們認為原住民加分的額度過於偏高。原住民考生高額度的加分到底合不合理,應該從原住民的生活背景以及保護政策所產生的後果來探討。 絕大多數台灣老住民都有原住民血統,但由於這些人完全漢化,所以被歸類為漢人。原住民係南島語系民族,其文化與生活習慣與漢人差異頗大,南島語系民族對數字、時間的觀念比較薄弱,儲蓄觀念也遠不如漢人,所以競爭力不如漢人。很顯然的,由於競爭力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物質享受原住民也遠不如漢人。為了擺脫困苦的生活,有不少原住民遠離家鄉,生活也隨之漢化,又因為物質條件的影響,連原住民地區也逐漸改變生活模式,所以漢化是原住民所面對的困境,關心鄉土文化人士擔心原住民文化會快速流失。 有人認為原住民不若漢人勤勞,所以生活條件不如漢人係因果關係,不能怪任何人,持這種說法的人認定人類的標準生活就是拚命賺錢、儲蓄,再來享受高水準的生活,事實上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試想若是漢人不移民來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就是輕鬆的工作,休閒時唱唱歌、跳跳舞、盡興的喝酒,誰說這不是愜意的生活。就是漢人移民來台灣,才將原住民的生活完全打亂,使原住民的生活逐漸漢化,文化也面臨流失的命運,站在人類天生平等的觀念,不能因為漢人的競爭力比較強,就對原住民文化逐漸吞噬,所以保護各族群、民族的文化是所有台灣人應盡的責任。台灣絕大多數政客也都口口聲聲的說要保護弱勢族群(民族)的文化,可是做出來的卻是製造特權,摧毀原住民文化。 台灣政壇意識形態嚴重對立,只有「意識」,沒有「是非」,政治團體只能以意識形態使自己茁壯,很難以公共政策博取選民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原住民就成為關鍵少數,所有政黨都必須討好原住民,原住民的政客也藉機爭取福利,所以稱他們為政客,是因為他們只製造特權,不致力保護原住民文化。例如他們爭取原住民在非原住民地區的工作權,造成原住民地區人口流失,更造成原住民漢化;爭取原住民升學,可是受惠的原住民菁英卻不回原住民地區服務,造成菁英外流,使原住民地區的競爭力更加薄弱,最可笑的就是原住民菁英自己拚命漢化,卻譴責政府沒有保護原住民文化。 日治時代,為了提升落後地區的醫療水準,所以培養出很多「限地醫」,也就是招募落後地區的人習醫,學成之後只能回落後地區行醫,其醫師執照不適用於其他地區,日本政府是真正照顧到落後地區的醫療水準。「中華民國」政府也一樣保障一些醫學系名額讓原住民就讀,可是這些學成的醫師卻留在非原住民地區行醫,甚至於從政,對原住民毫無幫助,也因為原住民菁英沒有回原住民地區,使原住民地區的競爭力不升反降,原住民文化也隨著快速流失,看來「中華民國」政府真的不如日本政府,所以會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各政黨的政客討好關鍵少數,而原住民政客卻藉機製造特權。 若真的要幫助原住民,就應該給原住民「釣竿」,不是給「魚」,提升原住民地區的競爭力,使其維護原住民文化,不是製造幾個原住民特權。原住民受高等教育應分為雙軌,第一類是一般考生,他們與非原住民學生公平競爭,學成之後當然不受任何約束;另一類則是加以保護的考生,其錄取標準與一般考生不同,甚至於給予公費,比照以前公費的師範生,領了公費又保障工作,但學成之後其學歷只適用於原住民地區,如此留住原住民菁英,使原住民地區的競爭力提升,也因原住民菁英沒有漢化,比較容易保護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是相當容易受騙的民族,當他們要產生民意代表時,不會考慮到支持人選的過去與現在。現在原住民有不少反核的民意代表,可是當年反核團體積極反對在蘭嶼興建核廢料場時,他們躲在哪裡?建核廢料場前不抗爭,使用過一段時間才要台電遷廠,蘭嶼不要誰要?建核廢料場以前就反核的人才是真正的反核,以前不反現在反,根本就是在騙選票。有些民意代表未走入政壇前,沒有人知道他是原住民,要參選民意代表時才表露出原住民的身分,這也是一種騙選票的行為。不少政客很容易騙取原住民的選票,難怪政府訂出的原住民政策,多數是在製造特權,保護原住民文化的則相當少。 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積極保護原住民文化,台灣當然也有保護原住民文化的責任,可是原住民文化的殺手卻是政客與原住民菁英。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4.07.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