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雄市議員補選結果意義重大 | 高雄市議員補選揭曉,第二選區(左營、楠梓)應選三席,中國國民黨當選兩席,台聯一席。第三選區(三民區)應選四席,台聯一席,民進黨兩席,泛藍只當選中國國民黨的黃伯霖一席。第四選區(新興、前金、苓雅)應選三席,民進黨、台聯、中國國民黨各佔一席。第五選區(小港、前鎮)應選七席,民進黨上了兩席,中國國民黨三席,無黨籍兩席。原住民一席由民進黨候選人當選。親民黨全軍覆沒,台聯大有長進,民進黨的成績也不差。 綜合而論,泛綠營進步相當大,以往小區域的選舉泛綠營都難有亮麗的成績,這次的結果還算不錯,尤其是台聯大有長進。選前有人認為重量級人士來造勢對民進黨有相當大的幫助,事實不然,市議員選戰不同於大選區的選舉,對大選區而言,選民與候選人不容易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以多數選民會依政治立場或個人印象來決定投票行為。然而對小選區而言,選民與候選人之間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甚至於一個選民會認識好幾個候選人,所以市議員選戰勝選的因素人脈佔了七成以上。民進黨重量級人士的助選,不能影響人脈的變動,也不能吸收台聯的支持者,因為多數台聯支持者都有強烈的臺灣意識,不是陳總統的助選就可改變他們的意向。 以往民進黨的人脈遠不如中國國民黨,但目前民進黨執政,很容易建立人脈,現在有很多民進黨的樁腳,都是民進黨氣勢大漲之後才變成綠色,所以民進黨的票源,並不是陳總統等重量級人士來造勢所產生的成果,而是其人脈的成長。臺灣意識強烈的票源流向台聯,可是民進黨增加了人脈的票源,所以沒有因為台聯的成長而使民進黨衰退。 由於台聯與民進黨的票源嚴重重疊,兩黨曾有摩擦,不過選前總算和解。民進黨某些候選人為了搶攻同質性的票源,因而刻意打擊台聯的候選人,這個策略是嚴重錯誤,台聯的主要票源大部分是臺灣意識相當強的選民,他們不在乎候選人出身哪一個政黨,只要現在歸屬台聯就是自己的人,這是臺灣人可愛的地方,他們更不能接受泛綠營有人攻擊自己的人,第四選區台聯候選人郭建盟的得票數遠比預期的高,除了人脈因素外,被民進黨攻擊反而獲得強烈臺灣意識人士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 左楠區的台聯候選人藍健菖也受到民進黨候選人的圍剿,一樣因禍得福,加上其泛藍人脈流失不嚴重,所以得票數也比預期的高。民進黨攻擊台聯候選人者,其得票數都比預期的低,顯現泛綠營支持群眾不能接受自相殘殺的政治人物。當年建國黨建黨時,氣勢也相當的高,動員力更居各政黨之冠,後來逐漸泡沫化的因素很多,然而將民進黨當作主要敵人則是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多數認同建國黨理念的民眾不能接受建國黨敵視民進黨。今日民進黨有人兄弟鬩牆,是不懂得拿別人的錯誤當作自己的借鏡。 台聯輔選大將都希望陳總統不要南下助選,以免重疊票源被民進黨吸走,其實這是多慮,台聯的票源是臺灣意識形態與人脈,這些票源不容易被民進黨的重量級人士吸走。依民進黨的文化,政治人物是不能不助選,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不同,中國國民黨的出身是獨裁的執政黨,政治人物要出人頭地必須有人提拔,所以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所培養出來的習性是要往上看。 民進黨是出身在野的民主政黨,任何政治人物的權力都來自民眾,所以培養出促使群眾對自己認同的習性,在選舉期間上台演講,最重要的功能是讓群眾認同自己,助選的功能還在其次。為了自己的政治版圖,民進黨的任何群眾大會,政治人物都爭先恐後的上台亮相,貴為總統也不例外,以免被群眾遺忘。 這次高雄市議員補選,最大的特色就是泛藍營的衰退,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民進黨的人脈增強及臺灣意識的高漲。臺灣意識的票源流向台聯,而政治意識不強的選民有很多變成民進黨的人脈,造成民進黨與台聯的雙贏。 最值得大家留意的就是親民黨全軍覆沒,有些在親民黨鐵票區候選人被評估篤定當選,結果還是落榜,有不少泛藍營堅定支持者寧可投向國民黨,也不支持親民黨,它顯現出親民黨在三二○以後的政治抗爭引起高雄人的反感。泛藍營的抗爭只是親民黨用來凝聚中國法統勢力而已,對泛藍營的政治版圖嚴重流失,聲音大並不代表人數多,尤其是多數中性選民唾棄政治鬥爭。 牽涉高雄市議會賄選案人士的家屬多人出來參選,但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這些候選人凡屬泛綠營者全軍覆沒,而屬泛藍營者則有亮麗的成績,代表多數泛藍營支持者可以接受腐化,而泛綠營支持者不能接受腐化,甚至於有人要求其所支持的政治人物完美。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泛藍營的支持者大多是因人脈而形成政治版圖,他們不在乎自己所支持的政治人物其品德如何。相對的,民進黨的人脈系統雖有長進,然而其支持群眾還是以政治理念為主流,他們對所支持的政治人物要求甚高。這對民進黨是一項重要的警惕,「腐化」是依「權力」而生,民進黨已掌握「權力」,但若是跟著「腐化」,必定被支持者所唾棄。 http://www.southnews.com.tw | ( 2004.07.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