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挺扁人士莫在禿子頭上看月亮 | 花蓮地檢署檢察官李子春為頭目津貼案傳喚現任總統這一件事變成世紀大新聞,若該案需要傳喚陳總統,那對連宋開出勞保十八%優惠存款的支票豈不是要天翻地覆了。有很多台灣人對李子春的態度感到十分不滿,事實上這只不過是總統選戰的一場小型戰爭而已。 依受過傳統國民黨環境薰陶的李子春估算,擁有刑事豁免權的總統不可能接受檢察官的傳喚,所以,刻意擺出傳喚陳水扁這一步棋,一方面可殺殺陳總統的銳氣,一方面當陳總統拒絕傳喚時,可以使他變成泛藍營的箭靶。只是陳總統也不是省油的燈,懂得借力使力,不只欣然接受傳喚,還放棄任何禮遇,以平民身分站立兩個半小時接受偵訊,平時都接受他人敬禮的陳總統反而向李子春行禮。 一般民眾看到李子春的作風以及陳總統的謙卑,乃將一股怒氣推向連宋,使民進黨在公投立法的失分又扳回一城。民進黨的組織鬆散,只能以議題得分,這次李子春出了這一個議題算是幫了陳總統一個大忙。 從連宋配開始,陳總統的民調就不如連宋,然而,當民進黨打出一邊一國、制憲、公投等議題之後,陳總統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它使泛藍營也急著提出新憲與公投的主張。 在公投立法過程中,泛藍營利用優勢媒體模糊公投的真諦,更使民眾誤解民進黨放棄以前的主張,所以民意支持度又下滑,雖然民進黨意圖以防禦性公投扳回一城,但不能如願,這一次李子春案使陳總統加分,然而,民意支持度還是不如連宋,使泛綠營支持群眾緊張。 事實上,目前民進黨參選人的民調不如連宋是相當正常的,若大家不健忘的話,上一屆總統大選前半年,宋楚瑜的民意支持度數倍於陳水扁,但選舉結果卻是陳水扁當選。有人懷疑從事民調的單位作弊,利用民調幫宋楚瑜造勢,事實未必盡然,選舉前民進黨的民調不若泛藍營是相當正常的。 上一次總統大選前的民調雖然宋楚瑜大量超前陳水扁與連戰,但有一個特色大家沒有注意到,整個選戰有若宋楚瑜一個人的戰爭,由於宋楚瑜懂得如何利用公家資源以及滿足台灣人追求特權的心態,所以支持他的人最多,可是由於他與李前總統決裂,更成為中國法統勢力的精神領袖,使多數台灣人認定他是「反台灣」的代表人物,所以反對他的人也很多,不像陳水扁與連戰雖然民意支持度不若宋楚瑜,可是堅決反對的選民也遠比宋楚瑜少,保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 支持宋楚瑜的人再多,也距離絕對多數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況且由於興票案以及在美國置產的問題使他很難吸收那些沒有既定立場的選民,所以決戰點在於反宋選民以及沒有既定立場的選民是平均分配給陳、連兩人或是發生棄保效應,若屬前者,宋楚瑜必定當選,然而,結果是發生棄連保扁,使政壇因而由藍轉綠。 這次總統選戰,陳總統的民意支持度也不如連宋,但這並不重要,真正的決戰點在於目前沒有既定立場的那些選民,也就是民進黨所稱的中間選民,已決定支持陳水扁或連宋的選民已難再改變。 泛藍營建立政治版圖的方法是以互惠的手段建立人脈,民進黨則以議題來凝聚群眾,那些中間選民就是屬沒有被人脈串聯的群眾。人脈的建立需要長期經營,短期難以竟功,所以,中間選民被議題吸收的或然率相當高。選前的民意調查陳水扁不若連宋,代表強烈台灣意識的民眾不若泛藍營的人脈,然而若是民進黨選對議題,吸收大部分中間選民,獲勝的機會還是相當大。 民進黨的弱點是人脈不足,所以也積極要拓展人脈,可是由於時空背景異於國民黨,因而形成東施效顰的局面。國民黨所以有相當強的人脈,是因為以前屬獨裁體制,黨國合一,國民黨乃透過行政體系建立人脈,真正掌握樁腳的是黨部;今日國民黨雖然下野,可是黨部還是一樣掌握人脈。 民進黨的樁腳都屬政治人物個人的勢力,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樁腳獻給黨部,所以民進黨黨部只是一個空架子,對於總統大選只能依賴那些具有台灣意識的選民以及以議題吸收的中間選民,沒有能力透過組織吸收選票。 對發展組織而言,之所以說民進黨是東施效顰乃因民進黨發展的都是虛幻的組織,挺扁的單位到處林立,可是吸收的群眾都是那些挺扁人士,台下的群眾挺扁的意志都比台上的人還要堅強,不同的挺扁單位只是檯面上的人不一樣,可是檯面下的群眾都一樣,浪費太多資源,對選戰毫無貢獻,它真正的功能只是讓檯面上的人有機會利用陳水扁的群眾使自己接近民進黨的權利圈。 或許陳水扁會很高興各處的挺扁單位組織群眾來支持他,不曉得那些群眾本來就是堅決的挺扁人士,月亮看到禿子頭上會發光而高興,事實上那些都是月光。民進黨的競選單位應該一元化,不要到處搞挺扁單位,而利用那些資源在媒體發表重要議題,才真正對陳水扁有所幫助。 台教會也曾經風光一時,在任何地區辦演講會,都會吸收龐大的群眾,然而,今日台灣的一會四社不要說凝聚群眾,連召集自己的會(社)員開會都很困難,幸好台教會知道轉型,不再做凝聚群眾的工作,而以議題來幫助本土化的政權,像這次總統大選,台教會所打出來的文宣對總統大選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因此,學術界人士以及一會四社應該往議題方面發展,不要扮演禿子的角色將月光反射給月亮。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0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