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奴化的人不知民主為何物 | 在北一女一百週年校慶中,呂副總統以校友身份提出可以用公投來決定綠色校服的去留,學妹回應以噓聲,馬英九藉機使出回馬槍,說出北一女的綠色制服已變成馬家的「國旗」,結果得到不少掌聲。事後不少北一女的老校友表示支持綠色制服,反對呂副總統公投的說法,就是沒有人聲援呂副總統的主張,連民進黨支持者都有不少人責怪呂副總統所說的話不得體。這是一件相當小的事,但顯現出台灣人的悲哀,號稱已進入民主體制的國家,絕大多數人還是不知民主為何物,在整個過程中,出現兩個嚴重的盲點: 第一,多數人竟然將公投與換掉綠色制服劃上等號; 第二,有太多人容不下別人有不同的意見,缺乏民主素養。 公投只算是讓學生決定自己的制服,與換掉綠色校服是兩碼事,若多數人決定保留就保留,反之亦然。支持綠色校服的人只要有一點民主素養,就沒有理由反對公投。公投就是最根本的民主,由人民決定人民自己的事,這是相當平凡的道理,可是長期以來,從事民主運動的民進黨一直在政治理論方面打轉,就是沒有將最平凡的道理傳輸給民眾。它就像一個學佛的人,一直在高深的佛理中打轉,卻疏忽生活上最簡單的道理,不知道真正的佛理是存在平凡的生活中。 在公投立法的征戰中,泛綠營的版本是完全認同由人民決定人民自己的事,泛藍營則反對「授權」由人民決定自己的事,所以,在修憲與立法方面剔除了創制權。這是相當荒謬的事,民主體制就是以人民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事當然由人民決定,但由於人數太多,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參與國家的決策,所以必須產生民意代表來決定國家大事,這是人民對民意代表授權,真正的權力還是在人民的身上,但泛藍營的版本卻由被授權的人,否決授權人的權力。 泛綠營不只有多種版本僵持不下,使人民看得暈頭轉向,更重要的就是沒有讓人民知道蔡同榮版、行政院版、臺聯版的基本精神都一樣,就是人民有絕對的權力決定國家大事,泛藍營版本則對人民的權力加以限制。只是蔡同榮版以列舉式提出人民有權決定國號、國旗,而行政院版與臺聯版則以概括式陳述人民有絕對的權力決定國家大事,可是,民進黨沒有將平凡的道理向民眾陳述,讓民眾誤以為只有蔡同榮版認定人民有權決定國號、國旗,行政院版則否,因而引起民眾的誤會。 民主國家本來就是主權在民,公投立法只是在制訂公投的程序,不是對人民授權。最重要的就是「公投立法」與「舉辦公投」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在陳述人民執行權力的程序,後者則是在執行這個權力,例如有關國號、國旗方面的問題,泛綠營的公投法版本是在陳述人民有權力決定國號、國旗,不是在舉辦變更國號、國旗的公投,可是,民進黨沒有將這個平凡的道理對群眾說清楚,讓民眾誤以為蔡同榮版本就是要更改國號、國旗,而行政院版則不容許這一類的變更,造成臺獨運動人士罵行政院版本,一般民眾則批評蔡同榮版本,形成兩面不是人的局面。 民進黨有一個重大的缺失,誤以為他們所知道的事民眾一定也很清楚,因而沒有用最簡單的語言陳述民進黨的政策,造成民進黨與一般民眾有相當大的認知差距。有一次聽李政道的演講,其內容是當時他新出爐的研究成果,事前筆者擔心是否聽懂演講的內容,然而出乎意料之外,不只筆者瞭解演講的內容,就連大學物理系的學生都聽懂李政道的陳述。依李政道的程度,大學物理系的教授未必就能瞭解其研究成果,可是,他的演講卻連大學生都聽懂,這就是「大師」的特色。 二流人才的演講或撰寫文章往往都專注在表現自己的才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將重點放在讓聽眾或讀者認定自己有學問;而一流人才對自己有信心,不擔心自己的學術不被肯定,所以,演講或撰寫文章的重點在於讓聽眾或讀者瞭解自己之所言或所寫。 二流人才喜歡賣弄才華,因而與聽眾或讀者脫勾;一流人才則會以平凡的方式陳述高深的理論,因而會與聽眾或讀者起共鳴。長期來民進黨失去「平凡」,常與民眾脫勾。像這次公投立法,沒有用平凡的方式陳述綠、藍兩大陣營的差異在於民主與反民主,因而氣勢的成長不如預期。 民進黨應該提出覆議,依立法院席次的結構,覆議是不容易過關,然而在覆議的過程中,可以用最平凡的語言讓民眾知道民進黨支持民主體制,所以,認定人民有絕對的權力決定國家大事;泛藍營則反民主,在修憲與立法方面,限制人民有創制權。 國會本來就有立法權,所以,不必透過公投來訂定國家政策;行政單位沒有立法權,若遇到立法單位刻意制訂窒礙難行的政策或法律時,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訴諸直接民意,由公投來決定,可是,已經在立法院議決的泛藍營版本公投法卻是立法院有公投的提案權,行政院反而沒有,可見立法的粗糙,所以必須提出覆議,利用覆議過程讓人民知道立法院的政治道德。 奴才當久了會忘了自己也可以爭取當主人。台灣人一向在獨裁體制下扮演被統治者,在政治民主化之後,竟然不知道自己也可以當主人,造成民主不適應症,只會扮演奴才的角色到處爭糖吃,重要的創制權被剝奪竟然沒有反應,從事民主運動的人,應該以最平凡的方式教育民眾,使其脫離奴才心態的枷鎖。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