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黨東施效顰不倫不類 | 最近中國國民黨也開始「無聊、無知」了,記得民進黨提出新憲的主張時,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連戰以「無聊、無知」來回應,想不到隔沒幾天,連主席自己也提出新憲的主張。 兩黨最大的區別有二:第一,泛綠營的新憲主張已經研修了十年以上,國民黨的新憲主張是急就章,為選舉而提出;第二,民進黨是以制憲手段產生新憲,中國國民黨是以修憲手段產生新憲。 他們所以會跟著民進黨走,是因為民進黨連續打出幾個議題之後,聲勢急速上升,尤其是提出制憲與公投的主張之後,聲勢超越連宋配一大段距離,使連宋配不得不跟著炒新憲與公投議題。只是民進黨所提出的議題均研修十年以上,它有強烈的歷史背景,連宋配急就章的模仿難免會漏洞百出,形成東施效顰的效應。 民進黨所以提出制憲的原因有二: 第一,泛藍與泛綠的政治版圖算是勢均力敵,而政治主張卻又南轅北轍,以修憲的方式提出新憲,任何版本都不可能通過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門檻,所以提修憲只算是在欺騙選民,因為它永遠不能付諸實施。 第二,若要打破「一中」的迷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隔,所需要修的條文已超過全部條文的一半,與其修憲倒不如制憲。 中國國民黨所提出的是修憲,不是制憲,而修憲的方式又有兩類:第一類是傳統式的修憲;第二類是提出新憲。十年來數度修憲均屬前者,嚴格地說它應該不屬修憲,而是凍結中華民國憲法部分條文,俟「全國統一」之後,再將中華民國憲法恢復原狀,這是一種打高空的處理方式,任何人都很清楚,無論海峽兩岸以任何形式合併,中華民國憲法都不可能復出。以提出新憲的方式來修憲其功能有若制憲,是修改憲法內容,不是凍結部分內容。 若主張「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均屬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份」就不應該提出新憲法,而要以凍結部分條文的方式來修憲,也就是說所有中華民國憲法條文只能凍結,不能修改,俟「全國統一」之後再將「中華民國憲法」恢復原狀。若以修改憲法條文的方式來修憲,則修憲的規劃到底是要使這一部憲法適用於十三億人口或是二千三百萬人口?若屬前者,那等於沒有修憲;若屬後者,則台灣已成為一個國家,海峽兩岸之間不是「一台一中」就是「兩個中國」,不是「一個中國」。 中國國民黨急就章地提出新憲法,只說明「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沒有提到它適用的範圍到底只在台灣或者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若只限於台灣,那與中國國民黨「一個中國」的主張相違背,若包含中國大陸,則要如何定位對岸政權,若認同它是一個國家就產生嚴重的矛盾,怎麼可以承認在自己的領土上的政治團體為一個國家,除非它是一個流亡政府,不過全世界所有人只會認定「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沒有人會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流亡政府。若認定對岸政權不是一個國家則問題更大,對岸政權不只佔領「中華民國」的領土,而且積極要消滅「中華民國」,所以它是一個叛亂組織,而與叛亂組織勾搭的人應該接受司法審判。看來國民黨真是無聊又無知,堅持「一個中國」的主張又提出與「一個中國」主張相違背的修憲模式。 中國國民黨的政治版圖建立在人脈上,形成龐大的利益共同體;民進黨正好相反,人脈遠不如中國國民黨,而靠政治理念來建立政治版圖。因長期受外來政權統治,早期台灣人屬弱勢族群,其特點是過度保護自己,缺乏國家觀念,容易被利益所引誘,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那時期民進黨的勢力遠不如中國國民黨。 政治民主化之後,台灣人覺得自己才是國家的主人,因而國家觀念逐漸建立,加上宋楚瑜的窩裡反使中國國民黨下野,利益共同體也因之解體,以前利益共同體是政壇上的主流,現在「政治理念」反而居上風,最重要的是台灣的國家觀念逐漸建立後,本土化的政治理念已成為政壇上的主流,所以民進黨的聲勢超越中國國民黨是時代的潮流。 本土化並不是民進黨的專利,中國國民黨也照樣可以提出本土化的主張,甚至於比民進黨還本土化,關鍵是中國法統勢力劇烈地反台灣,而這些人又是泛藍營堅定的支持者,中國國民黨為了這些選票,不得不跟著他們抵制本土化政策,也因此得不到本土化人士的支持。 中國法統勢力雖然是泛藍營堅定的支持者,但由於他們的支持,使泛藍營背離本土化,所以中國法統勢力也算是泛藍營本土化的絆腳石。本土化逐漸變成台灣政壇的主流,民進黨也因此獲得政治利益,中國國民黨眼看民進黨因政治議題而拉抬聲勢,因而不得不湊上一腳,但由於歷史背景不對,因而產生「東施效顰」的效應。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