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回陳茂雄目錄  1政治修理站

探究現今台灣教育問題的癥結

 

 談到反本土化教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大中國思想壓迫本土化教育。的確如此,本土化教育是受到大中國思想的壓迫,然而,美國的教育制度對台灣教育的壓迫並不在大中國思想之下。幾十年來留美系統主導台灣的教改,目前台灣多數教育制度乃抄自美國,將台灣原來的特色掃除一空,諸如最近成為重要話題的高學費政策、師資培訓制度、升學制度、工專升格等幾乎都抄自美國。

 這些留美專家是否真的是美國通不得而知,然而嚴重的是,這些人對台灣民情的了解還不如鄉下未受高等教育的老先生。美國人的特色是「思想自由,遵守制度」,但台灣人的特色卻是「追求特權,挑戰制度」,很顯然的,將美國的制度移植到台灣出問題是必然的。

 幾乎所有台灣人的希望都放在下一代,而孩童時代能夠訓練的就是讀書,所以,兒女獲得高學位是一般台灣家長最殷切的期待,因而升學競爭變成台灣的畸形現象。為了解決多數台灣人的期待,專家們就想到廣設大學,以解決升學問題,美國可以這麼做,台灣當然也可以,可是美國人對大學捐款的風氣很盛,所以辦大學不會像台灣那麼困難。

 台灣缺乏捐贈風氣,私立大學不得不仰賴學生的學雜費,若沒有高學費難以生存。公立大學的經費一向仰賴國家預算,廣設大學之後教育部的預算不勝負荷,最後改成校務基金的制度,由學校分攤部分經費,所以學生的學雜費也變成學校的重要經費來源,高學費政策也將變成公立學校的走向。

 以使用者付費的觀點來說,一般民眾沒有義務負擔學生的教育經費,它就像沒有開車的人沒有義務負擔高速公路的建設經費一樣。美國人對高等教育並沒有台灣人那麼殷切,不適合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會勉強擠進大學之門。台灣的情況不同,廣設大學並未舒緩大學入學的競爭。

 依台灣人的習性,只要有機會,不適合受大學教育的人也照樣會擠進大學之門,廣設大學反而形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台灣若不廣設大學,現有的高等教育經費就可分配給公私立大學,繼續維持低學費政策。因廣設大學而形成高學費政策,還不若以前少設學校而走低學費政策以加惠窮人,台灣畢竟不是美國。

 以前教育專家積極廣設大學,今日的專家卻鼓勵大學合併,這真是開人民的玩笑,它也代表以前廣設大學的政策完全錯誤,而最嚴重的是將工專升格為科技大學。在工業界待過的人都很清楚工專畢業生是工業界的尖兵,尤其是台北工專與高雄工專畢業生是工業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因為工專的教育注重實驗,所以其畢業生在工業界的表現乃優於綜合大學工學院的畢業生。可是在工專升格之後,教育方向改變,畢業生在工業界的表現大不如前,在學術界也不容易有所表現,形成人才的浪費,這也是廣設大學的錯誤政策所造成。

 聯考一向為教改人士所詬病,它的確不是好制度,卻是台灣不得不實施的制度。教改人士認定聯考摧殘學童,又形成考試引導教學,他們沒有想到聯考所產生的弊端是社會問題,不是教育問題,是家長過度干預學子的升學,其弊端不是升學制度所能夠改進的。

 數年前高雄市實施自學方案,以學校成績取代聯考的成績,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而取消高中聯考,結果學生的負擔比以前更重。聯考時代學生的補習集中在聯考科目,實施自學方案之後,變成每一科都補,最後不得不放棄自學方案。

 專家們將大專聯考改成多元化入學,其中的審查資料與口試部分是相當好的制度,可是百利唯一「弊」,台灣不是美國,可以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審查資料與口試。某國立大學的博士班入學考試規定審查資料與口試成績若高於九十分或低於六十分都要陳述理由,一位審查與口試委員竟然將他要護航的兩位考生打九十分,其他學生都打六十幾分,成績平均下來他要護航的兩位考生都上榜。

 博士班入學考試不能沒有「審查」與「口試」,即使有弊端也不能取消,再說其應考人不多,對社會影響的層面遠不如大學的入學制度。大學部的入學若是依「審查」與「口試」取才將引起社會的動盪,台灣畢竟不是美國。專家們要廢掉聯考時,為何不能想想台灣為什麼會有聯考制度,台灣只能實施公平的制度,不可能有好制度。

 以前台灣的師資培養與軍官、警察一樣,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訓,中小學教師在專業與敬業方面都相當稱職。當時的師範教育是台灣的特色,然而專家們模仿美國的多元化師資培植,加上民意代表將「教師」的職位當作解決失業問題的工具,因而打破師範教育體制。目前中小學普遍反映,由多元化所引進的師資,其專業與敬業精神都不如以前師範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師資。最重要的是,以前師資取才的方式能夠服眾,由聯考入學,畢業後依制度分發,而今日教師的取才,到處風聞弊端,特權與金錢已介入遴選工作,而這個弊端將會持續下去,除非將遴選工作改成全國聯考。

 要有改革才有進步,但要改革以前必先了解現有制度的內容,更要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制度,最重要的是不能將外國制度原封不動的搬進國內。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7.19)

最近更新目錄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