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SARS看台灣人的人性 | 臺灣目前面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侵襲,在傳染病防治方面臺灣是優於其他的國家,這是拜全民健保之賜,全民健保本來並不是好政策,因為它浪費太多醫療資源,臺灣人一向缺乏保險觀念,不能體會繳了保費不必去看病就像保了意外險而沒有發生意外一樣,是相當幸運的事,沒有保險觀念的臺灣人一直要在全民健保體系「撈本」,形成嚴重的醫療浪費。 可是,在這次防治SARS的蔓延方面,醫療浪費反而成為重大功臣,臺灣人勤於看病,醫師也勤於開藥,對於SARS的侵襲比較不容易發生死亡病例,不像有些落後地區,病人為了節省醫療開支而延誤就醫。臺灣的醫療浪費竟然對傳染病的防治出現正面的效應,可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還是一樣在臺灣蔓延開來,因為臺灣人冷漠的個性延誤傳染病的防治,倒是醫療人員的表現可圈可點。 為了防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而被隔離的人與一般人的態度正好相反,一般人支持隔離有可能攜帶病毒的人,可是該被隔離者有不少人並不合作,顯現出多數臺灣人很擔心自己被傳染,但不在乎他人被傳染。目前先進國家的國民不只會約束自己不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連有遺傳病的人都會避免結婚,以免將遺傳病往後代傳,並帶給配偶痛苦。 九一一驚爆事件發生後,美國機場管制相當嚴格,上一趟飛機常要安全檢查三次,帶給旅客很大的困擾,可是幾乎所有美國人相當配合,很樂意接受檢查,沒有出現不愉快的表情。旅客的安全檢查所造成的不便固然沒有被隔離那麼嚴重,然而接受安全檢查的人很清楚自己沒有攜帶武器,而被隔離的人自己也不能確定是否帶有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病毒。 在臺灣有可能攜帶病毒者有不少人寧可將病毒傳給他人,也不願意接受隔離;美國人為了國家安全,雖然很清楚自己沒有攜帶武器,還是很樂意接受安全檢查,以支持國家重要政策。美國是否再度受到恐怖攻擊還不明確,但美國人一直支持安全檢查;臺灣確定已被SARS病毒入侵,但有可能攜帶病毒者還是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隔離,兩個國家的人性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臺灣人不是沒有愛心,而是多數人將愛心壓抑著,平時不會關心他人,可是當受到外來因素刺激時,就會顯現出愛心。例如多數臺灣人不會扶持盲胞過馬路,顯現出冷漠的個性,可是發生九二一震災時,臺灣人的表現絕不輸給任何先進國家。SARS入侵臺灣初期,由於臺灣人的冷漠,不會配合衛生單位的政策,可是當病毒蔓延之後,因為受到危機的刺激,臺灣人將全面顯現出愛心,全體投入防疫工作。 中國則沒有那麼幸運,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人的人性已扭曲,道德觀念落後,自私觀念遠超過臺灣人,這種國家要靠人民的道德觀來消除SARS幾乎不可能,除非官方以獨裁手段來壓制中國人扭曲的人性。 剛出現SARS 病例時,臺北市衛生局長就透過媒體抨擊衛生署沒有將SARS列入法定傳染病。目前SARS 是已蔓延開來,從結果來看,邱局長的主張並沒有錯,可是這是「事後孔明」的說法,真正處理傳染病的方式並不是愈保守愈好。 邱局長對這一次傳染病的處理方式有兩個盲點: 第一,並非出現傳染病就要進入管制階段,站在醫療人員的立場,管制工作愈早愈好,但對社會成本來說,可以不管制就不管制,以免浪費社會成本,出現傳染病是否要加以管制,應該經過詳細的評估。 第二,行政主管透過媒體對社會放話相當不得體,邱局長在這個階段倒像議員,不像行政主管,行政體系本來就有溝通的管道,沒有必要透過媒體來放話。事實上多數民意代表在媒體出現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作秀,以便多拉些選票。由於邱局長透過媒體放話,與中央政府形成對立的局面,導致臺北市和平醫院出了大問題時,最初衛生署也不敢太積極介入。 藍綠對決不只出現在臺北市衛生局與行政院衛生署,幾乎全國都如此,政治人物不以國家為重,只知道征戰政治版圖。SARS源自中國,臺灣的病毒也由臺商帶入,為了防止臺商繼續將SARS 病毒帶入,從中國回來的臺商或外籍人士應該要有適當的管制,可是泛藍營卻有人藉機抨擊政府,甚至於主張開放三通,好像要利用中國的SARS來消滅臺灣。 美國有很多人基於人道立場反戰,可是對伊拉克的戰爭國會還是支持到底,軍人更守自己的本分,完全遵從最高統帥的指揮。美國因為遇到暴力入侵,所以全國人民將個人恩怨放在一邊,全力支持國家對暴力宣戰。臺灣目前遇到SARS病毒入侵,泛藍營卻想藉SARS 的力量來打擊政府,這種畸形現象要等到全民關心SARS的疫情時,政治人物離譜的行為才會由人民的力量來抑制。 臺商一向愚弄人民,說產業西進才能搶救臺灣的經濟,事實上產業西移才會真正消滅臺灣的經濟。由臺灣移往中國的產業,與留在臺灣的產業有太大的同質性,又因為中國的成本較低,所以由臺商經營的中國產業搶光了臺灣在世界各地的市場,導致臺灣出口急速衰退。 這次中國遭受SARS 病毒的侵襲,導致出口衰退,臺灣的產業正可藉機爭回原來的市場。可是臺商憂心的並不是臺灣或中國遭受SARS的侵襲,而是擔心中國出口的衰退,影響到他們的利益,真是商人無祖國,有這種臺商,臺灣的經濟怎麼可能復甦?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