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陳茂雄目錄  1

價值觀偏差,才是社會亂源

 近日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令人觸目心驚,幾乎天天都有青少年問題發生。看人不順眼就毆人致死;連親生母親都殺死只因為被摑了一掌,事後還輕鬆的帶女友出遊。

 台灣是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青少年犯罪並不是個案問題,而是社會上有太多人存有反社會心態。教育界曾熱烈討論問題的緣由,由正常學生出身的老師討論問題學生的心態,還是不容易搔到癢處。

 在高初中年代,筆者被認定為問題學生,在初中階段就看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等名著,當時還沒有能力欣賞「茶花女」,可是,還是勉強看完它。看了一大堆小說,就是不看課內的書,不只父母親失望,老師也感到相當傷腦筋,因為筆者大過不犯,小錯不斷。直到自己去當勞工後才省悟,也真正開始讀課內書,進入大學之門已是二十七歲高齡。

 學校是禁止體罰,教育行政單位認定只要老師付出愛心,就可以糾正問題學生的錯誤行為,果真那麼單純就不會有問題學生。筆者讀高中時期因為服裝不符合學校規定而與教官起了嚴重的衝突,後來教官主動向筆者表達善意。現在筆者當然很清楚教官是以愛心來感化問題學生,可是,當時筆者卻認定自己打了一次勝仗,也沒有改正自己的行為,愛心未必能解決一切。

 台灣的社會太重視學歷,書讀得好就被認定有光明的前途,不喜歡讀書或是書讀不好就等於被判死刑,變成沒有未來的人。然而,每個人都需要滿足成就感,不願意被人當作廢物,在學業方面不能出人頭地,就會在其他方面表現自己,飆車、鬥毆都屬這種現象,讀書不能贏過別人,至少在其他方面也要滿足成就感。

 不只學生如此,連成年人都有這種問題,很多人酗酒也只是為了滿足成就感,他們要在酒量方面贏過別人。台灣社會有個特色,就是多數人除了工作方面的專長外,沒有其他專長,在工作方面若贏過別人,就會有成就感,若不如意,就變成失敗者,很容易利用不良嗜好來滿足成就感。

 若是人人都有兩個以上的專長就沒有上述問題,第一個專長是用來賺錢活口,它往往是與別人競爭,所以,不容易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其他專長則是用來調劑生活,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與別人競爭,而是與自己競爭,永遠都有進步,也永遠都有成就感。例如當個業餘的畫家,不跟別人競爭,而與自己競爭,而且永遠是贏家,因為今日必定贏過昨日。

 當導師期間,筆者曾鼓勵學生學習課業以外的專長,在課業方面若不能贏過別人,至少還有其他專長可以滿足成就感。可惜多數家長不希望子女把時間花在非課業的專長上。台灣的家長會將子女塑造成一部讀書的機器,讀好書就滿足了成就感,若不能贏過人只好在其他方面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就變成社會亂源。

 絕大多數家長對子女學術方面要求很高,品德方面幾乎不要求,可以接受子女違反社會規範,只要書讀得好,其他事都由父母親罩住,使子女養成挑戰社會規範的習性。有很多青少年犯了滔天大罪,當警察通知家長時,家長還表示他們的小孩很乖,家庭教育的偏差已變成社會亂源。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