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uthnews.com.tw |
儘管艾利風災的傷痛仍待撫平,但是,台灣的選手在奧運終於突破「金牌魔咒」,連獲兩面金牌,依然使得舉國歡騰,一掃前幾天的陰霾及棒球隊無法晉入四強的失望。
記憶中,奧運賽事引起台灣全國關注的次數並不多,似乎只有早期的楊傳廣、紀政長期在美國受訓後轉往奧運,以及台灣成棒組隊首度打進奧運等等幾次,可以跟這次的全國熱潮相比。
這次的熱潮當然跟我國選手實力普遍提高,在多個項目中被認為奪標有望有關,此外,有幾個因素也不容忽視,其一是扁政府針對這次奧運所作的文宣促銷成功,其二是中國在賽前對台灣文宣的野蠻打壓而迫使台灣文宣被撤,其三是台灣人民對國家榮譽的意識提高。
三個因素相激相盪,不但把我們慣見的為棒球隊加油的陣仗組織得更龐大,更重要的是:在熱情狂呼之中也增多了很濃郁的情愫──一種壓抑了很久對國家榮譽的企求。隨著比賽一場又一場的實況,無論是戶外加油陣仗或守在電視機前,所有台灣國人都受到深深的感染,且是彼此感染而強化,及至跆拳國手奪金奪銀,才得以紓解、迸發。
但是,紓解、迸發之餘,短暫的滿足之後,卻又有難以言喻的失落,先前被中國打壓的怨氣及對「中華隊」為什麼不是「台灣隊」的質疑,再度發酵;跆拳國手奪金,奧運賽場升起「中華台北」旗,奏的不是「中華民國國歌」,失落因而擴大、加重。
奪金對台灣及台灣人的意義在哪裡?高興為什麼?國家榮譽是什麼?「中華台北」奪金,外國人會把他當作「中國的一部份」奪金,中國的媒體都這樣報導:「中國台北為中國人奪得兩面金牌」。「中華台北」奪金干你台灣什麼國家榮譽?全世界沒有人會知道是你們台灣奪金,金牌不假,高興卻彷彿成了掉進墓仔埔的自慰。
熱情仍然是好的,失落也同樣是好的;熱情燃起國族認同的意識,失落促使更多台灣人的深層反省與覺悟。金牌的榮譽及對選手的肯定不會失色,勇奪金牌的努力必須維持,但是,只有台灣是一個有正名的正常國家,金牌才能煥發更有意義的光芒。
(http://southnews.com.tw) |
( 2004.08.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