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一、金融時報的《中國產能過剩的代價》(註一)
世界已經改變了,但中國沒有。中國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對策似乎是極大的成功。不過,這是幻象。
中國的解答──花大錢投資──將創造更多的產能過剩。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經濟將加重其人民的負擔,為世界製造不安。可是,重大改革的時機早已消逝了。
中國歐盟商會(the 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新分發的報告說到六項產業面臨的挑戰:鋁,產能利用率在2009年預測是67%;風力,70%;鋼鐵,72%;水泥,78%;化學品,80%;煉油,85%。而且,龐大的新增產能正在上路。
產能過剩的規模是驚人的。2008年底,中國鋼鐵的產能是6億6千萬公噸,需求量是4億7千萬公噸,兩者的差距大概是歐盟的總產出。然而,這份報告指出,「中國正在興建5千8百萬公噸的新產能」。國內總生產由這麼荒謬的開支驅動到這種程度是浪費,不是經濟福祉。
外國製造商害怕中國持續增加的產能過剩會衝擊他們的市場。然而,這不僅是特定工業的問題,而是廣闊的問題。中國已經陷入不能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裡,利用會增加明年產能過剩的投資解決今年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是:家庭收入要課稅,支持企業利潤。現在,企業對中國龐大儲蓄的貢獻超過半數。因為消費增加遠不及GDP增加,過剩產能只好用作更多投資或外銷。今年,經濟危機讓外銷不可能增加。但是,中國極須再度拓展外銷,結果極可能製造世界貿易危機。
中國的貿易夥伴要面對上升中的巨人。他們必須說明不能──也將不會──吸收中國嚴重扭曲的發展模式所創造出來的產能過剩。然而,他們可以指出,這種模式也會傷害一般中國人的生活水準。中國必須把公司收入的政策轉移到家庭收入的政策,把投資開支的政策轉移到消費開支的政策。這樣轉移須要巨大的結構改革,改革必須馬上開始。的確,它已經太晚了。
二、紐約時報的《過熱中國的危險》(註二)
歐巴馬總統最近到中國訪問,反映全球經濟核心的共生關係:中國利用美國的消費力擴大私有企業,美國則利用中國的借貸力擴張公有企業。但是,這個安排可能以一個危險的方式結束。如果真的發生這種後果,最可能的禍首將是中國經濟上的產能過剩。
過去30年來,幾億中國農民已經從鄉村移到城市,這種規模是歷史上少數最大、最快的移民。
這種大規模移民得利於中國政府以壓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方式補貼出口商。這種方式支撐高薪的出口工作;其他補貼包括對沿海企業直接信貸和優惠措施。
這些補貼不是基礎經濟教科書上推薦的措施,卻非常難以否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因而會在未來的社會裡得利。
然而,這些同樣的補貼已經引起產能過剩和造成一個危險的政治動力,將導致不得不惜成本支撐這些投資。
中國可以說在其經濟的每一產業上都已經建立工廠和生產能量,但是,卻不清楚最近一輪的投資是否會很快獲利。汽車、鋼鐵、半導體、水泥、鋁和房地產都顯示產能過剩的信號。在上海,中心商業區呈現高待租率,仍然繼續蓋。
中國計畫員現在說需要在產品因賣不出去而大量積存的產業上限制投資,因為全球市場風光不再,內需永遠不足以帶頭吸納。
地區官員的刺激措施是支撐地方企業和生產統計數字,甚至於這是意味支持無法維持的方案或會計實務。對個別企業而言,標準做法是取得更多資金,進行目標是成長的計畫。因為沒幾個產業成熟,成長一直嚇嚇叫,每一個人都預測未來可以獲利。
整體而言,中國存在不透明的問題。中國的GDP統計依據生產資料較多,而較少依據真正賣多少。中國的財務和信貸措施是追求工作和政治安定,因此,當局不願去揭露哪一項方案是最令人憂慮或應該取消。
綜觀這些現象,中國潛藏一個非常可能發生的麻煩。
中國經歷30年耀眼的經濟成長。但是,正是人類這種追求擴張的天性產生過度樂觀,導致整個經濟過度擴大。美國人已經在自身的財務危機中發現這種嚴重的情況。
歷史顯示,主要經濟體增長到成熟前的路上都會經歷泡沫、危機,甚至可能內部不和或內戰。中國會免於被這面大網網住嗎?
生產能量過剩和錯誤投資是構成19和20世紀商業週期理論的普遍概念,那時,西方經濟時常遭受這類突如其來的碰撞。許多作家,從牧師馬爾薩斯(以《人口原理》成為眾所周知的經濟學家)到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對在無利可圖上過度投資和由不可避免的碰撞導致的痛苦提出警告。這些作家可以做為瞭解今日中國的指南。
如果中國經濟奇蹟遭到嚴重挫折時,會對美國造成什麼後果?很多中國投資將不再獲利,解雇和不安非常可能升高。中國政府可能更加鎮壓異議。中國大眾可能感覺資本主義要對未來負責,外國投資家也會更緊張。
經濟說法是:當過度擴大的商業以競爭的方式證明資本投資是對的和要彌補投資損失時,中國出口品的價格可能跌落。美國商業可能發現難以和中國公司競爭,兩國都有通貨緊縮的壓力。甚至當中國以低價多消導致少賺時,可以借給美國政府的錢就少了。
任何情況之下,中國可能使用更多的儲備金,處理國內問題或安撫國內利益團體。美國將面對較高借款成本,可能很快就無法保住財務狀況。
這不只是非常可能會發生的預測,我們必須準備好。目前,我們要避免兩個大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假設僅因現在的借款成本很低,我們可以延後財務責任和繼續賒借──當然要得助於中國貸款。財務危機的歷史顯示,重大事件會來得非常快也無大警訊。
第二個錯誤是可以要求中國人買更多貨品。由數字可知,中國正在成長,美國有些衰弱。然而,中國經濟的弱點將很快的很可能超越經濟力,成為大問題。
三、台灣人的對策
荷蘭以築海堤的方式向海要地。如果堤防漏水,怎麼辦?小學(國小)有一課文,就是描述一位小男孩的臨場反應。他發現堤防破了一個洞,海水正流進來。他連忙用手堵住漏洞。
中國以產能過剩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有如老鼠會。任何玩家,一旦加入了老鼠會,只有往前衝;否則,鐵定血本無歸。
在中國毒牛奶橫行時,台灣政府沒有當機立斷,馬上禁止中國奶製品進口,任令台灣陷入動盪不安;台灣政府沒有從中國毒牛奶事件上學到教訓,偷偷開放有風險的美國牛肉進口,任令台灣陷入動盪不安。
現在,又有一個會讓台灣陷入更巨大的動盪不安之危機,正迅速向台灣衝來;台灣一旦和中國簽定ECFA,如何防止中國入侵?
ECFA生效後,台灣有如在堤防上自願挖了一個大洞,任憑中國貨品、中國資金、中國勞工像穿透堤防的海水般,湧入台灣。
台灣人,抉擇的時機會一縱即逝。如果現在對諸如林義雄的「兩岸協議,人民作主」苦行不感興趣,無法造成全民運動,就等著另一股死亡前的全民運動──淘海水運動──光臨!(綠點/美國奧斯汀台灣研究社社員)
註一:本節譯自金融時報的《The cost of China's excess capacity》
註二:本節譯自紐約時報的《Dangers of an Overheated China》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1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