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馬政府在未充分解釋ECFA即採強推之勢,香港職工會聯盟組織幹事宋治德指出,香港與中國簽定CEPA,反而造成服務業外移,港人工作機會增加有限,而且薪資持續下跌,留下來的是低薪、低技術、彈性大不穩定的工作。
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勞工陣線聯盟、全國產業總工會日前共同舉辦「 ECFA對台灣勞工的影響」研討會,宋治德在會上指出香港的實況。
宋治德說,CEPA主要有三內容: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個人遊」計劃。貨物貿易部分享有貿易零關稅優惠,香港政府認為零關稅等等的優惠可以吸引港資廠商可以搬回部份回香港,也可以幫助香港的經濟。但2006年相比2005年,港產品出口貨值整體看來下跌1.1%,為1,345億港元;2007年比2006年下跌19.1%,為1073億元,顯見並未對香港製造業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
至於服務貿易部分,宋治德表示,香港製造業自80年代後基本上已完成北移,當2003年簽署CEPA時,當時中國已經加入WTO,預訂2007年全面開放市場,因此,CEPA是讓港商比其他外商早3年進入中國,現在CEPA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中國的市場已經全面開放了。
他說,CEPA的第二波開放是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中國開放法律、會計、醫務、電影、通訊等個人專業服務給港商,形成第二波服務業外移,像匯豐銀行的客戶服務中心(Call Center)搬到深或廣東。
他強調,雖然如此,到了2007年在中國內地創造的港人工作機會也只有1438個,且多數律師、會計師等是高層專業的人士,一般基層工人並未受惠。反而是香港本土服務進一步空洞化,而如同八○年代製造業北移會請港人去做管理的工作,但中國人學習管理技術之後,香港管理人員都裁掉了。
宋治德說,根據香港旅遊局公佈數據,估計2004-06年個人遊旅客帶來額外消費320億港元(台幣約1280億)。根據工商及科技局資料,創造職位2萬5千多個。但宋治德表示,「個人遊」雖可創造旅遊、酒店、飲食、零售等產業就業機會,但多是低工資及彈性化的職位,這些行業的薪資並沒有增加,以2006年12月與2005年12月相較,飲食、酒店業等實質工資跌幅是0.5%。
宋治德表示,整體來說,簽署CEPA只是對跨國企業、港資企業及少數專業人士到中國投資發展有利。即使過去製造業產業轉移後在中國所獲利潤,亦只會回流在香港金融、地產等泡沫事業,一旦泡沫破滅,勞工又是第一個受害者。因此,每次經濟危機後貧富差距都拉大,97回歸後10年,住戶每月4000元以下收入的由6.7%上升至9.2%,40,000元以上的由15%上升至17%。
他更指出,CEPA說穿亦只是鼓勵財團北上融資,然後再投資回香港的金融泡沫事業。
宋治德認為應該進一步思考,貿易額增加是否等同經濟復甦,而經濟復甦是否又等同就業環境改善?從香港經驗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他說,經濟復甦時,勞工並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然而,不景氣時,勞工則成為第一個犧牲的。過去每次經濟危機發生後,都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這次金融海嘯亦不會例外。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03.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