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主政下的國安會,運作方式十分特殊,根本是形同虛設,早在五二○初上任時,「蘇起一人說了算」的國安會運作基調便已確立。因此,現在的政府是蘇起一人決策,馬英九獨裁統治的局面。
十一月份的《財訊》月刊報導指出,馬英九主政下的國安會,運作方式十分特殊,由於三位副祕書長與五位諮詢委員多為學者出身,曾為外界譏為並無實戰能力的「研究院」,這些成員偶爾提報告給蘇起,也被蘇起以「再議」束之高閣。海基會六月間赴中國談判,國內外媒體囑目,但國安會內除蘇起辦公室外,「沒有異常忙碌」,一樣準時下班。
報導說,國安會形同虛設,未扮演應有的功能,但是,唯獨蘇起一人除外,他是馬英九涉外事務上倚重的拐杖。馬總統十月二十一日到國防大學,對高階將領與軍官發表「兩岸之間在未來四年不會有戰爭」的演說內容,其實早在一周之前蘇起與媒體私下茶敘時,就已經做了完整的透露。
報導指出,蘇起做出這些表述時,在場的記者認為只是平淡無奇的「文宣」,並無報導的價值,因為不會發生戰爭有三種情況,一是我方確認已經擺平對方;二是雙方實力相當形成恐怖平衡;三是投降,此外如何預知無法操之在己的戰爭?
報導分析,以上三者中,由於兩岸軍力增長的彼長我消,第二點可以排除,第一點也看不出有此跡象,最後只剩下第三種可能,這若寫出來,豈不胎笑大方?因此,蘇起講歸講,事後沒人把它文字化見刊於報章。
《財訊》這篇由馬牧原撰寫的報導引述國安成員的話說,他們當初都是蘇起找的,並不是馬,因此與馬的關聯不大,國安會業務主要聽從蘇起指示,但是,蘇起除了例行會議,很少就專案議題召開全體會議。有成員私下不諱言說,所謂「四年內沒有戰爭」的說法,若有內部討論的程序,內容可能會更為周延一點。
馬牧原寫道,事實上,早在五二○初上任時,「蘇起一人說了算」的國安會運作基調便已確立。他要求遣走所有民進黨時代任用的研究人員,一個都不留,連有新任諮詢委員想順勢接收自己的學生留下來幫忙都不可以。當時前後朝官員曾私下相約、傳承交接,對方卻見蘇起遲來早退,早已胸有成竹的模樣;又後來釣魚台發生台灣漁船被撞事件,民進黨前官員曾經透過管道表達,若有需要願意提供過去處理的若干背景供參考,也為蘇起所拒絕。藍綠雙方「漢賊不兩立」的情緒,在蘇起心中似乎根深蒂固。
報導指出,馬英九為何如此倚重蘇起?雖然馬英九與蘇起的胞弟蘇永欽是大學同班同學,但蘇起最早是連戰的人,曾任連內閣的新聞局長,擔任府副祕書長時,更是時任副總統連戰的子弟兵,直到國民黨於2OO0年下台後,蘇轉往國民黨智庫工作時,才逐漸與馬英九建立了默契,特別是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期,雙方的互動更為親密。
馬牧原說,馬任主席階段,曾經出訪美國,與華府各界進行「交心」之旅,蘇起是很重要的策劃者,每天見什麼人、該說什麼話,都由蘇起事前草擬文稿,交給馬英九「照背」。一位美方人士就形容,在若干會晤場合,馬英九有個習慣動作格外引起他注意,那就是馬要發言時都會先看看蘇起,可見依賴的程度。但外界也發現馬英九請來講去都是那「一套」,毫無新意可言。
馬牧原寫道,馬英九在三二二當選總統後,為了立即在兩岸問題上交出成績單,尚未五二○就任,就指派蘇起前往香港與中國方面官員會面商談,並對周末包機直航與觀光客議題達成共識,後來的兩岸兩會重啟協商,都是按照劇本演出,其實戲碼早就敲定了。
馬牧原說,今天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人數未如預期,標舉每天三千人,實際上到十月下旬平均每日只有二八二人,讓馬英九的執政信賴度受到傷害。馬英九自己過急於七月四日不計代價都要兌現競選支票,以及蘇起當時在香港究竟是怎麼密談的,恐怕都有無法逃避的責任。
馬牧原認為,馬英九對蘇起言聽計從,若不是馬英九自己無太大主張,就是兩人理念十分一致,但是,蘇起在李登輝時代歷任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時,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甚至還曾在兩國論爭議中闖下大禍,被老美點名下台負青。
報導又說,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對德國之聲提出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後,原本中國並無反應,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並依約前來台灣訪問,不料,蘇起當時由國外剛返國,為了搶鋒頭,一下飛機就告訴記者他將召開記者會闡述李登輝的理念,進而在次日一早就大刺刺的公開宣布,以後「一個中國」可以丟掉了。蘇起的「大躍進」與後來中共一連串的強烈反彈脫不了關係。
馬牧原最後強調,當年的一中可以丟掉,到今天用九二共識包裝一中,蘇起因應時勢自我調整的功力,不能小看。從幾年前曾私下向人抱怨未受馬重用,自己不是馬核心的不甚得意,到如今「一人之下」的大權在握,這位總是低調、偶露架式身段的情報頭子,或許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馬英九主政下的國安會,運作方式十分特殊,根本是形同虛設,早在五二○初上任時,「蘇起一人說了算」的國安會運作基調便已確立。因此,現在的政府是蘇起一人決策,馬英九獨裁統治的局面。
十一月份的《財訊》月刊報導指出,馬英九主政下的國安會,運作方式十分特殊,由於三位副祕書長與五位諮詢委員多為學者出身,曾為外界譏為並無實戰能力的「研究院」,這些成員偶爾提報告給蘇起,也被蘇起以「再議」束之高閣。海基會六月間赴中國談判,國內外媒體囑目,但國安會內除蘇起辦公室外,「沒有異常忙碌」,一樣準時下班。
報導說,國安會形同虛設,未扮演應有的功能,但是,唯獨蘇起一人除外,他是馬英九涉外事務上倚重的拐杖。馬總統十月二十一日到國防大學,對高階將領與軍官發表「兩岸之間在未來四年不會有戰爭」的演說內容,其實早在一周之前蘇起與媒體私下茶敘時,就已經做了完整的透露。
報導指出,蘇起做出這些表述時,在場的記者認為只是平淡無奇的「文宣」,並無報導的價值,因為不會發生戰爭有三種情況,一是我方確認已經擺平對方;二是雙方實力相當形成恐怖平衡;三是投降,此外如何預知無法操之在己的戰爭?
報導分析,以上三者中,由於兩岸軍力增長的彼長我消,第二點可以排除,第一點也看不出有此跡象,最後只剩下第三種可能,這若寫出來,豈不胎笑大方?因此,蘇起講歸講,事後沒人把它文字化見刊於報章。
《財訊》這篇由馬牧原撰寫的報導引述國安成員的話說,他們當初都是蘇起找的,並不是馬,因此與馬的關聯不大,國安會業務主要聽從蘇起指示,但是,蘇起除了例行會議,很少就專案議題召開全體會議。有成員私下不諱言說,所謂「四年內沒有戰爭」的說法,若有內部討論的程序,內容可能會更為周延一點。
馬牧原寫道,事實上,早在五二○初上任時,「蘇起一人說了算」的國安會運作基調便已確立。他要求遣走所有民進黨時代任用的研究人員,一個都不留,連有新任諮詢委員想順勢接收自己的學生留下來幫忙都不可以。當時前後朝官員曾私下相約、傳承交接,對方卻見蘇起遲來早退,早已胸有成竹的模樣;又後來釣魚台發生台灣漁船被撞事件,民進黨前官員曾經透過管道表達,若有需要願意提供過去處理的若干背景供參考,也為蘇起所拒絕。藍綠雙方「漢賊不兩立」的情緒,在蘇起心中似乎根深蒂固。
報導指出,馬英九為何如此倚重蘇起?雖然馬英九與蘇起的胞弟蘇永欽是大學同班同學,但蘇起最早是連戰的人,曾任連內閣的新聞局長,擔任府副祕書長時,更是時任副總統連戰的子弟兵,直到國民黨於2OO0年下台後,蘇轉往國民黨智庫工作時,才逐漸與馬英九建立了默契,特別是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期,雙方的互動更為親密。
馬牧原說,馬任主席階段,曾經出訪美國,與華府各界進行「交心」之旅,蘇起是很重要的策劃者,每天見什麼人、該說什麼話,都由蘇起事前草擬文稿,交給馬英九「照背」。一位美方人士就形容,在若干會晤場合,馬英九有個習慣動作格外引起他注意,那就是馬要發言時都會先看看蘇起,可見依賴的程度。但外界也發現馬英九請來講去都是那「一套」,毫無新意可言。
馬牧原寫道,馬英九在三二二當選總統後,為了立即在兩岸問題上交出成績單,尚未五二○就任,就指派蘇起前往香港與中國方面官員會面商談,並對周末包機直航與觀光客議題達成共識,後來的兩岸兩會重啟協商,都是按照劇本演出,其實戲碼早就敲定了。
馬牧原說,今天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人數未如預期,標舉每天三千人,實際上到十月下旬平均每日只有二八二人,讓馬英九的執政信賴度受到傷害。馬英九自己過急於七月四日不計代價都要兌現競選支票,以及蘇起當時在香港究竟是怎麼密談的,恐怕都有無法逃避的責任。
馬牧原認為,馬英九對蘇起言聽計從,若不是馬英九自己無太大主張,就是兩人理念十分一致,但是,蘇起在李登輝時代歷任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時,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甚至還曾在兩國論爭議中闖下大禍,被老美點名下台負青。
報導又說,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對德國之聲提出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後,原本中國並無反應,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並依約前來台灣訪問,不料,蘇起當時由國外剛返國,為了搶鋒頭,一下飛機就告訴記者他將召開記者會闡述李登輝的理念,進而在次日一早就大刺刺的公開宣布,以後「一個中國」可以丟掉了。蘇起的「大躍進」與後來中共一連串的強烈反彈脫不了關係。
馬牧原最後強調,當年的一中可以丟掉,到今天用九二共識包裝一中,蘇起因應時勢自我調整的功力,不能小看。從幾年前曾私下向人抱怨未受馬重用,自己不是馬核心的不甚得意,到如今「一人之下」的大權在握,這位總是低調、偶露架式身段的情報頭子,或許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1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