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14日以社論嚴厲譴責阿九集團,認為在證交稅決策上,馬政府是在欺騙人民;而為了救股市,竟強迫保險業者投入資金,現在又以威脅手段要求業者提供資金參與「愛台12項建設」,這種干預自由經濟的做法,實已無異黑道。
《經濟日報》社論是以『嘆為觀止的錯誤政策』為題,作出上述嚴厲的譴責。該報系的各報刊在總統大選前,是馬英九的主要助選媒體工具,當時,他們都是馬英九政見的強力擁護及推銷者。近兩個月來,《經濟日報》連番對阿九集團的政策提出批評,並對馬英九的能力明白表示失望。
社論開宗明義就指斥阿九集團的怠惰與無能,社論說,8月27日提出的振興國內投資和促進國內消費八大措施,結果不但未能提振股市和民心,反而引來諸多批評。9月11日政府再接再厲提出了更大規模的「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然而,其中甚多是已提過的舊案,甚至還包括多項民進黨政府提出並執行中的政策;例如補助企業訓練員工和提供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政策等。
社論又說,新政府之前提出而受到批評的政策,如擴大房屋貸款和取消國民旅遊卡須異地隔夜消費的限制,絲毫未加修正照列其中。至於新增的項目中,更出現了許多不該有的錯誤。
阿九集團這項方案的具體措施中有一項是要銀行加強吸收存款以擴大辦理房貸之能量。其實,也暴露了阿九集團政策亂無章法、外行、矛盾百出、亂開支票欺騙的特色,經濟日報社論沒有批評得這麼嚴重,不過,也指出了其中的矛盾,社論說,官員們竟忽略了,吸收更多存款對景氣的傷害,常大於多做房貸對景氣的貢獻。民眾要多存款,通常就要減少支出,才能在手中勻出一些錢來存入銀行。因此銀行多吸收存款,常具有減少支出而打壓景氣的作用。
社論進一步指出,我國金融機構近幾年一直有數兆元的過剩資金無法貸放出去,而轉存在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整體而言,是難覓適當的對象增加放款,根本沒有加強吸收存款的必要。目前鼓勵銀行擴大不動產貸款不只可能陷害購屋者落入房價下跌的陷阱,也可能擴大未來的金融危機;而今政府竟還要以加強吸收存款而降低社會總支出的方式來擴大不動產貸款,政策之慌亂和錯誤,讓人嘆為觀止。
這次的方案還有很多其他錯誤,經濟日報社論又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政府不久前降低保險業資本適足率標準以令業者買庫藏股的政策,因為罔顧保險業的風險已飽受批評。日前保險業者提出的財報也顯示,保險業者已因股價大跌等因素而使實際資本適足率嚴重縮減。不意,這次方案又要求保險業者提供資金參與「愛台12項建設」,並明文表示要將參與情形「列為監理之參考資訊」。
社論嚴厲譴責這項做法指出,「這種威脅人民而干預自由經濟的做法,實已無異黑道;我們希望趕緊撤銷這項政策,並懲處或撤換提出及核定這種主張的相關人員。」
第二個例子是這次方案主菜的調降證交稅。社論說,社會上已有極多批評且第一天就失效。而同樣可議的,是政府竟用不當的資料來誤導人民說政策有效。
社論舉證指出,官員說78年1月1日減半徵收使成交量由當天的33.15億元提高到一年後的1217.7億元;82年2月1日的調降則使成交量由當天的225.5億元增加到一年後的1012.5億元。看來調降證交稅似乎可使成交量增加4.5到36倍。官員甚至說這是薄利多銷而可使稅收增加。
社論指斥其實這個數據是在欺騙人民,社論說,78年1月1日放假,根本沒有交易。77年即使有課徵證所稅而造成股市無量下跌的問題,全年平均每日成交額仍達270億元,當年12月平均每日高達318億元,皆遠高於官員所說的33億元。政府竟只拿很特殊的一天之資料來欺騙人民。證交稅調降之後,78年1月的每日平均成交額則低於前一個月而僅有258億元。
社論又說,82年2月的情況也類似。80和81年的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為338億和208億,2月1日調降證交稅後,交易量雖一度增加,5月即跌回260億,6月之後更跌到一百多億。
經濟日報譴責,官員藉以證明調降證交稅有效甚至可使稅收增加的資料,實有蓄意誤導人民之嫌。
社論最後說,調降證交稅之後一年的交易額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因為原本造成下跌的課徵證所稅及國民黨內主流非主流政爭這兩項因素消失,另一方面則是泡沫經濟再起,並不是調降證交稅的成果。
社論警告,「目前我們的情況卻是國際股價下跌和政府政策失當而使人民失去信心,政府竟亂用不當的資料假造調降證交稅的戰果。這樣的政府若再不徹底檢討,恐將徹底失去人民的信心。」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9.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