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中華鎖國

台灣民粹,旗正飄飄


/Ko Tsi-jin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對於即將上場的雙英ECFA辯論,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的一個主要立場是:要打破民進黨執政的「鎖國困局」。這實在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議題。

 「鎖國」的概念,是「國際化」主張的對立項。然而,姑不論「鎖國」的操作定義,單從朝野陣營的口水戰,就呈現幾分詭異。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猛批民進黨「鎖國」政策,然而,回應ECFA公投主張時,即援引民進黨執政曾與幾個友邦簽署FTA,並沒有交付公投。也就是說,當時民進黨政府一點都不鎖國。

 如果所謂民進黨「鎖國」是針對中國,那麼,根據羅智強說的,民進黨執政時期開放多項大陸農產品進來並沒有交付公投,所以,也並沒有「鎖中國」的問題。

 所以,這並不是鎖不鎖國的問題。民進黨所代表的台灣綠營,反而是主張國際化比較多的陣營,在經濟上主張投資和外銷多國化,在文化上主張認知和內涵多元化,一個共同的重點是:沖淡一個核心的「中華鎖國」,台灣要成為多核心的多重動力國家。

 馬政府強力推銷的ECFA,代表的是台灣的中國單一核心動力觀;不願交付公投,代表的是隔離台灣民間隨選多元的聲音。

 這些聲音,代表的如果是「民粹主義」,也是台大政治系陶儀芬副教授所說的「政治平等價值最質樸的一種表現」,其特質是「訴諸人民的力量」、「反菁英」、「反墨守成規」,與其強調民粹主義的「不理性」與「不道德」,不如將其視為「一般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自由民主體制的成功」,尤其是在像台灣這樣民主化沒多久的國家。

 「民粹主義」總帶有濃厚的在地民眾情感成份。對此,陶儀芬指出,「政治生活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僅關乎實際利益的分配,也關係到情感上的寄託」。

 如果單就可供政治動員的在地情感來看,其實,不能因為一群人長時間持有一種信念並明確表達出來就說是民粹,而另一群人在短時間內集結在某個共同想法之下也明確表達出來就不說是民粹。

 前者如果是「深綠群眾」,後者如果是「馬英九選民」,哪一邊比較民粹呢?

 如果馬英九代表的是比較「菁英」的、比較「墨守成規」的,比較抗拒「人民力量」的,那麼,ECFA公投運動代表的就是「一般公民權利意識」和「自由民主體制」的「新公民運動」。台灣民粹,此其時也。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