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拒外援疑案,「高層」解釋繞著一個修辭問題打轉,然而,外交其實就是一門修辭的學問,修辭議題也就關乎外交的本質。
「高層」說,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指示的「人道援助,來者不拒」原則從未改變,一以貫之。然而,一貫的政策指導原則卻因錯誤的詮釋產生扭曲,據說全是因為問問題的方式。
陸委會詢問國安會的是「是否需要大陸援助」,外交部詢問國安會的則是「需要哪些物資援助」,「高層」說,外交部的詢問是以政府需要美國援助為前提的,言下之意,是台灣和美國的關係比較親密,所以,不用問「是否需要美國援助」這原則問題,自動放入不說自明的「前提」即可,而直接問「需要美國援助什麼」這技術問題就好。
神奇的是,在台美之間較親近的關係裡,較低層次技術問題的否定答案,卻可以一併否定較高層次的原則問題,反而是對比之下沒那麼親近的台灣與中國關係裡,可以得到紮紮實實的肯定回應。
「高層」說,蘇起從未拒絕過美國,這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詭辭,因為按照國安會的「政府需要美國援助」前提修辭邏輯,蘇起根本沒有機會明白拒絕放在這未說「前提」裡的美國。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這修辭元素干擾,蘇起從未拒絕過中國,倒是絕對而肯定的。
從最終引起軒然大波的婉謝外援指令來看,當初國安會如果當真未曾拒絕過美國,那就代表這外交決策源頭是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意涵傳遞端點,導致實際外交做為形塑過程受到不可測的意義叢結干擾,前述不說自明的「前提」修辭即為顯例,導致夏立言次長理解的「暫時」不需要援助資源,鑄成了白紙黑字拒外援的永久外交印記,暫定內容否定了原則形式,低層細節推翻了高層綱領,這就是處於重大危難時刻的台灣外交決策實況。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綜觀此次馬政府混亂失序的救災表現,同樣是內容否定了形式,細節推翻了綱領,而這一切,可能都源出於馬政府內政外交本質不說自明的對美國和對中國關係認知的核心「前提」修辭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08.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