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質疑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謂其既非神聖,亦非羅馬,更非帝國;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國民黨內戰敗於中國共產黨後,遷占台灣實行戒嚴獨裁統治,自稱「自由中國」,亦被譏為既不自由,也不中國;二十一世紀,台灣領導人馬先生欣然接受以Chinese
Taipei及其譯名「中華台北」代表台灣,然而「中華台北」在台灣,同樣既非中華,亦非台北。
台灣怎麼中華,又怎麼台北呢?「中華」太大,而「台北」太小,都不怎麼台灣。
無論是馬先生念茲在茲創立於1912年的「中華民國」,還是1949年建立至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茫茫渺渺,對台灣都是大而不當。而街道名稱劃出了個小中國的台北市,生產的觀點和論述都是相當程度脫離台灣在地脈絡的「台北主流」產物,表現出相對於整個台灣社會的自閉性格,台灣特質不清,台灣形象不明。
遇有國際活動來到台灣,由於台灣不只台北一個地方,「中華台北」立刻彰顯其本質的乖張錯亂。例如循奧運模式在高雄舉行的2009年世界運動會,承辦國家是「中華台北」,那麼,承辦城市難道是「中華台北高雄」?這是高雄還是台北?
國名範圍不包含其城市,也算是「中華台北」奇蹟了。曾有議員以此質詢當時的謝長廷市長,答覆是公文往來以Chinese
Taipei為承辦國家,承辦城市是Kaohsiung, Taiwan。Chinese Taipei對外不得不用,行禮如儀,在國內能捨則捨,回歸自然,如此拿捏分寸,內外有別。
這看似單純,卻牽涉國民心理機制運作,那條看不見的心理防線若不存在,「中華台北」的工具價值便會內化為自我認同,小焉者是台灣的體育播報員卯起來對國內觀眾叫著「中華台北隊」,大焉者是馬先生當選總統後振振有詞宣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沒有比「中華台北」更好的名稱。
「中華台北」的根本問題在於Chinese Taipei的譯名,馬先生對Chinese譯為「中華」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國際上Chinese就是Chinese,沒有「中華」與「中國」的區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說的,「中國台北」和「中華台北」一樣是Chinese Taipei的譯名,不能說是矮化台灣,就是事情的真相。
楊毅沒說的是,矮化台灣早在Chinese Taipei這名稱之中完成了。
如今執政黨主席和馬先生雖表態反對北京奧運的「中國台北」稱謂,卻彷彿爭到了「中華台北」是一種正義、一份光榮似的。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心態,對台灣非常不利,因為「中華台北」還是在也可譯為「中國台北」和「中屬台北」的Chinese
Taipei緊箍咒裡。
既不中華、也不台北的台灣,對於「中華台北」這名稱,每一次都要表現出「勉強接受,下不為例」的姿態,而不是「欣然笑納,多多益善」的。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7.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