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打馬正義

對抗台北政治次文化的台灣文化復興運動


/Ko Tsi-jin

 綠營支持者有人認為,謝長廷陣營應以宣揚高鐵、雪隧、高雄愛河與捷運等政績為競選主軸,不應捨本逐末、走旁門左道掀起綠卡口水戰,惹來抓扒仔(「抓耙仔」正字)一身腥。

 姑不論謝線民和馬綠卡其實是空包彈與核子彈的對決,腥味一直還在馬身上,就正常與一般的選戰策略而言,上述不打負面選戰的呼籲是絕對中肯的意見。然而,面對台灣社會的「馬英九現象」,實無法以正常與一般的態度來處理。

 從年記輕輕身懷「不能說的秘密」綠卡出任小蔣英文祕書開始,馬英九一路仕途順遂、媒體形象奇佳,在黨國文教機制運作環境以及流行時尚法則主導的言論意見市場中,一直擁有開明溫和和理性摩登形象,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任內閣要職,民進黨執政時期任民選台北市長,滿意度總是比他領導的市府團隊高出一截,創造人氣的本領無與倫比。

 台灣從威權演化至民主,馬英九作為黨國栽培的政治頭人,流露出曲意維護過往威權統治的宮廷性格,然而,貴族名流的外形談吐與風雅氣派,卻形成馬不斷取之用之的形象資產,成為歷史上以風雅韻事傳世的無能君王外一章,風雅則風雅矣,無能則無能如舊,古典馬迷現象其實是現代民主庸俗化的一環。

 如果可以靠施政能力來訴諸選民,那麼,如何解釋馬能拉下市民滿意度超過七成的陳水扁市長?如何解釋身為傳統市場殺手、軸線翻轉政見成空的公認政績不佳的馬市長,還能在中國國民黨主席任內狂掃除南台灣以外的縣市首長寶座,任總統候選人時又領軍席捲國會席次?

 對許多馬英九的支持者而言,他的施政能力從來不是首要考量。有個流行的玩笑說,萬一馬英九做得太好,那就不像馬英九了。不少馬迷也知道馬能力不好,但他們會自動找出理由安心給予大位,例如總統只要知人善任、充分授權、不用能力太好等等。

 這種馬迷現象,到了前年鬥扁紅潮時,馬配合演出及同時爆開的特別費案件,已經碰到了瓶頸。一個擁有道德與廉潔光環的傳奇人物形象,加入了凡民耍狠鬥勇、好處不撈白不撈等負面因子競逐而弱化,個人魅力逐漸小眾化,儘管走到哪裡都還是會有馬迷圍著吱吱叫,也就是一種台北主流媒體政治次文化現象罷了。

 這種次文化特性之一,是自己檢驗綠營台灣派就是公道正義、別人檢驗藍營中華派就是扒糞丟泥巴。對抗這種長久掌控台灣主流文化氛圍的台北政治次文化,是真正的台灣文化復興運動。

 積極檢驗馬英九,在其個人魅力難再擴張的基礎上,進一步徹底卸除馬英九長久以來藉由宮廷貴族氣息和庸俗民主文化打造出來的虛擬光環,不能率爾定位為噴口水、丟泥巴,而是扭轉社會風習的公民運動。不是捨本逐末,是發揚台灣在地根本義理。不是旁門左道,是台灣國民總體意識大道。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