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就是反馬

正港的台灣人公民運動


/Ko Tsi-jin

 今年初,我曾聽一位年輕暢銷小說家表示,他的政治立場已由淺綠轉為反馬(英九),還半開玩笑說,希望馬別做什麼太好的事,以免失去討厭馬的理由。

 這種討厭馬英九的「先驗」狀態(也就是毋需再做實驗或檢驗等等驗證程序的意識觀感),也許可以從大眾娛樂或青少年次文化的角度視為某種kuso 嘲弄語彙的展演,同時卻也是活生生的台灣社會集體潛意識的浮出展露。

 馬英九這位媒體寵兒,在媒體包裝和中國國民黨寵愛有加下紅到發紫甚至發黑,因而據稱曾被政府調查局列入「黑名單」。然而,台灣人民對媒體信賴度已降至歷史新低,而中國國民黨儘管老唾罵執政黨,自己的人民支持度和政黨形象卻總是沒有比較高明,再加上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政績不佳,其首長特別費弊案更顯示這位道德與廉潔形象的神化人物,原來就和社會上許許多多小奸小惡的凡民一樣有好處不撈白不撈、能撈就多撈,種種負面因子競逐的結果,如今來到中國國民黨連宋前輩連選兩回徒勞無功總算輪到小馬變老馬親自上陣的現在,與其逐漸老去的帥哥臉龐相互映照的,就是其個人魅力的小眾化,儘管走到哪裡都還是會有馬迷圍著他吱吱叫,但也就是大眾傳播效應殘餘的一種次文化現象罷了,比起青少年次文化還少了一份屬於未來的活力。

 馬英九這位總統候選人所代表的,除了具體的黨國結構運作以外,還有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對台獨主張及本土在地文化的下意識抗拒與輕蔑。這類意識傾向之前由黨國文教機器大規模洗腦、如今由媒體輿論文化持續養成,在流行時尚法則主導的言論意見市場上,一直擁有相當程度的開明理性或聰明摩登形象,然而,究其實不過是政治和文化認同的邊緣或無根特性的美麗包裝罷了。

 倒扁活動的媒體和輿論形象塑造,是這種包裝工程的經典案例。前述暢銷作家對倒扁活動,有個犀利的觀察,那就是要阿扁下台的人,都是從眾之流,換句話說,就是流行時尚跟風,部分擁有開明理性形象的文化界人士不察,不吝奉送「新公民運動」的高雅稱號,例如,近日再次無厘頭比擬阿扁為希特勒的死硬派倒扁機關《聯合報》社論,點名表揚的「醒覺者」綠色知識份子陳芳明教授,當時就宣稱九一五圍城行動「跨黨派、跨族群、跨性別、跨階級、跨地域、跨年齡」,「以年輕學生與上班族群居多」,是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人民力量」。

 任何時尚新鮮期在廣大人民的消費力量下,都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只是看能沛然多久而已。當時,倒扁紅潮或許真是年輕的、學生的、上班族的,然而,定位就恰恰是台北政治次文化,媒體形象有餘,內涵與持續力明顯不足,絕不是什麼新不新的公民運動。

 馬迷文化現象也大致如此,也可定位為台灣的一種台北政治次文化,在其道德與形象光環迅速褪色的現在尤然。

 在台灣社會的集體意識裡,已經累積不少「先驗」的對馬英九的不耐與不屑,只等進一步浮出與展露,而總統大選就是最理想的時機,必須讓馬英九大敗,展現在地力量與文化正義的真正實力。觀乎曾對倒扁紅潮猛敲邊鼓的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台灣人不只把他當人,還當他是堂堂總統候選人來款待,正在醞釀迸發的反馬行動,是現階段正港的台灣人公民運動。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