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代中後期校園民歌懷舊演唱會即將於七月舉行,藉此時機重溫一下台灣流行音樂史的重要印記,也是深綠顯學音樂政治學基本教材。
校園民歌興起時,正是 Holo台語歌曲(以下簡稱台語歌)的低潮期,由於一九六○年代盛極一時的台語電影於一九七○年代初崩盤,席捲全台電視觀眾的黃俊雄布袋戲隨後也遭政府禁播,失去了兩大展演舞台,再加上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推行「國語」政策逐漸全面收割成果等因素,台語歌市場遂轉趨消沉。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華語電影取代台語電影成為市場主流,連《養鴉人家》等鄉土電影主角也滿口華語,主唱當時高票房的瓊瑤「三廳電影」系列多首主題曲的鳳飛飛,其母語為台語,展現了華台語雙聲帶的歌唱努力與才華,開創日後台華語流行音樂創作能量交匯的先聲。
一九七○年代,台灣外交事件連連,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以至於保釣運動,台灣各界化悲憤為行動,中華民族主義情緒全面發酵,「唱自己的歌」的精神與策略就在揚棄東西洋再製「靡靡之音」情調聲中,為所謂「校園民歌」定調,穿著樸素、風格清新的歌手所演唱的華語創作歌曲蔚為風潮。
然而,就在台灣流行史刻下深邃痕跡的同時,校園民歌風潮也留下重大遺憾,那就是未能吸納 Holo台語和客家台語等在地歌唱傳承,使得「民歌」一詞由於欠缺在地傳統元素而顯得單薄且尷尬,使得內容厚度跟不上自我追求的精神內涵,幾年之後做為一個音樂運動的形式強度便無以為繼。
這個遺憾要等到一九八○年代中期蔡振南的《心事誰人知》和江蕙《惜別的海岸》等專輯紅遍大街小巷、創造了台語歌新一波熱潮後才開始獲得補正。
在政治形勢上,相對於校園民歌時期的中華民族主義,此時,台灣民族主義隨著解嚴與社會力釋放逐漸抬頭。經過一九九○年代初期,陳明章、林強、伍佰、陳昇、朱約信等人前衛搖滾風格的新台語歌運動,以及江蕙一九九二年百萬專輯《酒後的心聲》裡(華語流行樂界創作者和製作者)對傳統台語歌感傷抒情路線的強化,前衛和傳統的雙主線並進發展,確立了台語歌和華語歌鼎足而立的流行版圖,也使得在今天,全面汲取在地能量的流行音樂成為台灣大眾娛樂市場的最活躍部門。
在台語長期備受限制的大眾娛樂傳播史上,台語歌曲在所謂的「民歌」風潮缺席,就某種結構意義而言,是歷史的必然多於偶然。其實,台語歌在一九七○年代之前,從日本時代開始,在街坊、電影、電視的演藝空間早以形成潮流,是自然盛大的「民歌」光景,在其暫時陷入低潮的「無民」期間,華語民歌興起,帶著某種替代性的莫名美麗與哀愁的況味呢。
(南方本土書房)台灣電影閱覽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7.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