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表示願意和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坐下來談」。我相信對於民進黨主動釋出的善意,許多支持者應該也相當給予肯定。或許民進黨是因為感受到由陳雲林訪台時發生的一系列體制外抗爭路線,所引起的輿論效應產生的壓力,或者是希望透過更「和平理性」的方式與國民黨進行溝通。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個人認為,民進黨這樣的意願背後所顯示出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大家一起深思的。
我們都知道,兩個政黨要能夠坐下來談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按此,我想請問,民進黨是否認為與中國國民黨之間存在著任何的共識?別的不說,光是在「台灣主權定位問題」上,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就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可能產生共識的意識型態體系。在這兩個對立分明的體系下所衍生出來的在其他向度上的差異就更是不用說了。
我們從來沒看到過中國國民黨曾同意非核家園、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全民公投....等理念;同樣的,我們也難以想像民進黨會認同和平統一、國統綱領、中共非中國、軍公教18%優惠利率....等想法。請問,這樣強烈對立的兩種意識型態要如何找到任何能讓彼此坐下來談的基本共識?
兩個政黨會想坐下來談,必定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化解彼此間在某些議題上的歧見。那麼,我想請問民進黨,你們想或你們覺得,能以這樣的方式與中國國民黨化解哪些歧見?
首先,民主政治下任何政黨最終也是唯一的後盾就是其背後的支持群眾。而群眾力量的具體展現不外乎是透過選票與社會運動。比起選票,社會運動則是更自然、是更直接、更強烈也更有威力的民意體現。談判是需要籌碼的,試想,目前的中國國民黨連近日發生的一連串社會運動都不為所動,民進黨憑什麼認為坐下來談能有任何正面積極的收穫?
更別提在這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中,最具意義與最激烈的兩次──包圍晶華酒店與圍城之夜在北美館發生的衝突事件,既不是民進黨發起的,民進黨也亟欲劃清和那些「暴民」的界線。試問,在這樣的心態與表現下,民進黨如何能驥望中國國民黨會「戒慎恐懼」地與貴黨坐下來好好談呢?
其次,有哪些歧見是民進黨認為能與中國國民黨一起化解的?黨與黨的對談不是在開玩笑。難道說會需要蔡英文親自上火線釋出善意的,只會是一些事務性的、技術性的、枝微末節的小事嗎?想必不是,那麼,請問民進黨,貴黨與中國國民黨之間,有哪一項具體的、重大的、具有政治意義的歧見,是能以坐下來談的方式化解的?
在民進黨沒有「黨格分裂」的前提下,試問,貴黨有哪一項重大的、有意義的主張不是來自於與中國國民黨相歧的意識型態的?我相信,如果當初民進黨也認同中國國民黨的「道統」的話,日後台灣也不會在短時間內能有一連串的改革的,不是嗎?
最後,就算真的能夠在會談中與國民黨化解歧見,那麼請問,當你們與中國國民黨之間毫無歧見時,台灣人民該怎麼分辨兩個政黨之間的差異?民進黨之所以是民進黨,難道不正是因為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有所不同嗎?只要民進黨的本質一天沒變,那麼,與中國國民黨之間的歧見就會永遠存在,相信這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才是。
從西方的衝突理論中,我們知道衝突與對立對政黨發展是有正面積極的功效的(事實上也是必然的)。缺乏衝突與對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政黨之間的分際將會被模糊化。而這樣的模糊,不但不見得會讓政黨獲得中間或甚至是敵對陣營選民認同,還必然會造成固有支持群的質疑與流失。或許民進黨的諸位賢達沒有思索過這個道理,但是,從每次選舉一到,一些強調彼此明顯對立的口號就不斷地被放送的行為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進黨不也正是具體地在實踐這樣的理論嗎?
在過去,我們看到民進黨幾位歷任黨主席也曾經希望透過政黨之間的協商、和談的方式,來達成對社會的改革與對某些僵局的突破。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不管這些政治人物是否立意良善,最後的結果大都事與願違。
民進黨在本質上與中國國民黨都是一個政治學上所謂的「剛性政黨」。在這樣的前提下,黨對黨的協商或談判只可能在一些事務、技術層面的歧見上有可能獲得功效。而這樣的說法還必須是基於最理想的狀態,即彼此間至少在國家主權意識上有一個相同的共識。除此之外,在彼此信仰著不同信念(因而才會組成不同政黨)的條件下,我實在是看不出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有什麼好談的?(賴彥霖/學生)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9.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