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綜藝節目的時候,號稱新一代的主持人正天南地北的聊著E世代的穿著,要如何打扮才算屌....
無意中,他們隨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上次在街上看到那種穿得很『台』的人,實在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怎麼會這樣穿啊...」
我不太關心流行時尚,但這個充斥於年輕人之間的名詞,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
所謂的「台」,乃是由名詞「台客」演變為形容詞,而「台客」一詞多半用來形容或批評一個人的品味不夠高,審美觀念很差或是稱呼地方的不良少年。
有許多人,以「紐約客」來稱呼紐約的居民,同樣的,也有許多媒體以「大陸客」來稱呼中國人(但略有輕蔑之意)。
因此,究竟「台客」一詞從何而來?代表什麼意義?以「紐約客」的詞形來判斷,台客自然是指「台灣人」。
大約十七、八年前,是我第一次在「民生報」上看到「土台客」這個名詞(請注意,前面還加個「土」字),該報導的內容大意是在討論當時西門町的年輕人打扮,比較跟得上流行風潮的,在台客眼中稱為「卡阿」(台語發音),而對於穿著俗氣者,當時的「卡阿」則稱他們為「土台客」,「台客」族群大多是講台語,「卡阿」族群則是講國語。這二個年輕族群,佔據了當時的西門町,它們之間不相往來、彼此相輕,互看對方不順眼。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我想可以從時代背景以及地理背景談起。
當時校園推行所謂「說國語運動」,在校內,有一群習慣以台語表達的孩童不斷的被處罰,無形中也被扣上「壞學生」的帽子,於是那群說「國語」的開始歧視說台語的同學。
就地理背景而言,北部為當時執政重心,大多數民眾使用「國語」。中南部則以台語為主。無形之中,也在當時的學童腦中殖入了「北優南劣」的觀念。
時至今日,當年的孩童長大了,這樣的印象還存留在社會上,當年執政黨的說「國語」運動(也可以稱為「拔根運動」或「族群分化運動」)影響由此可見。而「台客」這個名詞也已廣為人知,儘管時代不同,它所代表的負面意義卻未曾改變,甚至還衍生出情緒化的「死台客」、「臭台客」之類的字眼。
這不禁令人懷疑,誰才是在分化族群?中國國民黨做了數十年的事,一到選舉,竟然還可以栽贓到別人頭上?選舉將至,「作賊喊抓賊」的戲碼仍然會不斷擴大上演,就看各位看戲的人是否能夠看清真相了。
在國外,「紐約客」至今還以身為一個紐約客為榮,因為那象徵著種族融合與自由民主的包容,然而在台灣卻恰好相反。也希望身為台灣人的你,還給「台客」這個名詞一個清白,不要再使用「台客」一詞來罵人,因為,只要身為台灣人,認同台灣,你就是個道地的「台客」。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