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客一詞
【台客】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四十年代的台灣,那是當年伴隨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來台的華僑居民對台灣當地人的一種稱呼。【台客】這個詞彙帶有鄙視的意味,但在此時之前,源自於族群歧視的字眼比比皆是,如白人被其他膚色的人種稱呼為【白色垃圾】,日本人被中國人稱為【日本鬼子】,而日本人反稱中國人為【支那人】,在台華僑則被台灣在地人稱為【外省豬】。這些稱呼詞皆象徵著歷史因素所延伸出的族群摩擦。
在族群平等逐漸提升的今天,這種辭彙已迅速減少,尤其在高知識水平之國家及地區,其人民在公開場合對他人使用帶有族群歧視的字眼,可以說是幾乎絕跡。即使使用這些字眼,也是侷限於私下場合的情緒性談話。在數個先進國家皆有立法來維護族群平等,若蓄意侵犯某一種族群尊嚴的行為,皆會接受道德及法理的刑罰。在一些電影中或是書刊中,偶爾會使用這類字眼,不過,那多數是為了反應故事內容的時空背景。
在國民黨執政時,因一些華僑居民擁有遠高於台灣人的特權,所以,他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以高姿態在台灣人面前用【台客】一詞來諷刺。台灣人執政後,台灣表面上邁入族群平等的時期,而【台客】這個稱呼詞似乎也從台面上消失一陣子,直到數年前,某些藝人在台灣的電視節目中重提此詞,來當作製造效果的題材後,【台客】一詞又開始逐漸氾濫,間接地把台灣人過去的傷口拿出來重新撒鹽,也讓應進入族群平等的台灣帶來一大隱憂。
雖然今日的【台客】一詞,指的不見得是已在台灣生根數百年之久的河洛人及客家人,但其諷刺的矛頭皆指向涵蓋有台灣本土文化因子的各類言行,而今天使用此詞彙的人不只有華僑子弟,連台灣自己的年輕一代也習以為常地用來消遣自己的母語和文化,此氾濫的不良風氣,不但無法使台灣的多數族群贏得尊嚴和平等對待,反而讓自己繼續活在弱勢族群的歷史陰霾中。
台灣人的感受
三個月前因為公事,前去參加校園內某台灣學生社團所舉辦的新生招待會。活動中,幹部團隊表演了一場簡短的話劇,主題竟是【台客】,而表演中以不尊重方式來消遣自己的母體文化,甚至某位操有濃厚台灣口音的幹部也成為其他成員開玩笑的對象。
也許他們根本無意傷害台灣文化,也許只是純粹為了製造一些娛樂效果,但是看在我眼裡,真的很不好受,不過,面對自己文化被赤裸裸地負面傷害的同時,身圍週遭的同學卻看得十分起勁,很明顯地,他們根本毫無察覺自己的文化價值正在懸崖邊搖搖欲墜。
面對台灣文化被如此的忽視及污衊,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絕有權去譴責國民黨過去的洗腦教育,但我們更有義務去好好檢討為何自己還不清醒,還不學習尊重自己,為何不好好正視自己的主體意識,否則就算哪天中國破天荒地以君子風度尊重台灣人民的自決,台灣文化還繼續是次等文化,而【台灣人】就只是一塊沒有魂的肉皮。
族群平等
【台客】這兩個字源自於國民黨專政時期,象徵著部分華僑居民的特權把持,及其對台灣當地人民及文化的藐視。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我們可以理解也該原諒這種源自於歷史情感的次文化,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真正終結這種不道德的特權待遇及確實地落實族群平等。
從過去到今日,多數的台灣人仍視族群議題為禁忌,就算談到相關話題,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敷衍一番。也許直接切入問題核心會引來眾人的震撼及苛責,但保持沉默絕對不是徹底解決族群問題的方式。若有人問我,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問題是否已經根除,我會回答,台灣人民還在緩慢地往這個目標去前進,但距離真正落實族群平等的未來仍有很長一段的距離。
的確如此,【台客】一詞的氾濫更可證實這一切,台灣本地文化也常是媒體節目上被消遣的對象,甚至此狀況已達到連台灣年輕人都瞧不起自己母體文化的嚴重性。我常常在想,為何說話有台灣腔就被歸類為低級?難道台灣人說話帶有自己的腔調是種錯誤?多數台灣人的母語為台語,為何台灣腔就是次級文化,為何一口的北京腔就不會被恥笑?
蔣經國逝世後,政權轉移到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身上,但族群不平等的問題仍確確實實地滯留在社會中,甚至要立法讓自己的孩童在學校學習自己的語言也會受到政客的抨擊,且每當與族群議題擦身而過時,又被這些政客諷刺為福佬沙文主義。
當華僑年老一輩每月領取政府的萬元津貼,躺在藤椅上享受晚年的同時,台籍的老農卻得下田除草兼種菜,這讓同為台灣人的我,看得滿臉心酸。中國老兵為國民黨出生入死,我們台灣的納稅人就得扶養他們,但卻無法照顧被日本殖民政府抓去當軍伕或是事後被國民黨強迫在國共內戰中當砲灰的台灣老兵。身為多數族群的我們,為何連應有的尊嚴及平等待遇都沒有?
族群不平等的現象雖為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不過,台灣人已當家近二十年,民主時期也快邁入第十年的年頭,這些問題卻無法妥善地解決,這時我們不該只質疑歧視台灣文化的其他族群,更該問問自己為何無法認同自己的身分及文化?假如真能認同,就算某些藝人在電視台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高談【台客】一詞,也不會造成一股社會風氣。族群的平等並非超越昔日國民黨專制時期所賦予華僑的特殊待遇,但台灣的多數族群絕對有權力也有義務以柔性方式去追求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的待遇。
文化尊嚴
經過國民黨流亡政權半世紀來的壓制下,台灣本土文化常在意識形態被污衊為次等文化,反倒是只佔台灣一成人口的華僑,其文化總是被供奉為國家的主軸,如北京話為國語,京劇為國劇,及麻將為國粹,而台灣多數族群的文化,若不是被污衊,就是被忽略。在如此不對等的狀況下,說台灣多數族群是弱勢族群,絕是確確實實且慘忍的事實。
在過去國民黨的教育下,台灣人民常以刻板印象鄙視自己的文化,更加以唾棄。他們認為本土文化較華僑文化低等,說台灣母語為俗氣,但這些對台灣本土文化錯誤的見解,不但荒謬,且與事實嚴重不符。最直接的例子來說,自滿清末年到今天的這一百多年來,台灣現代化及教育水平有哪一天落後於中國?國民黨逃亡來台之時,其帶來的新移民中,識字率有及台灣人的一半嗎?
提出這些實證並非要比較各族群之間的文化高低,最重要的是要瓦解中國國民黨洗腦教育下的種種假象,以讓台灣人學習對自己的尊重。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由眾多族群來組成這個國家,我們不該只以華僑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國家文化,也得多費心思在被忽視已久的本地文化。尊重自己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更進一步地達成族群平等的目標,而有了平等,才有族群之間實質的和諧。(Brian Hsin/台灣公共事務學生會、華盛頓大學分會會長)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