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別拿「鎖國」作「親中賣台」的遮羞布!


/林重謨


 連宋兩人訪問中國後,掀起一波「政界」中國熱,台灣一些統派人士相繼「拿香跟拜」,先後前往中國接受「統戰」的洗禮,近來,連一向標榜「台灣獨立」的台聯黨都說出「不排除和中國交往」的矛盾字眼,而民進黨某些標榜中間路線的民意代表也有鬆動傾向,逼得陳總統不得不再次重申、告誡相關人土不要盲從這股中國熱。

 然而,對於這波中國熱,某些報刊及統派人士卻認為不跟中國熱就是「鎖國」,筆者認為這是拿「鎖國」當作「親中賣台」的遮羞布!

 早在政府開放台商前往中國投資後,就有一波「親中賣台」的「商界」中國熱,其中代表性人物首推大企業家王永慶,2001年六月去了一趟中國回來,就呼籲政府要接受「一中原則」,全面開放企業前往中國投資,儼然中共國台辦發言人。同年七月更提出萬言書,批評前總統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是造成台灣經濟衰退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沒有前總統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生產過剩問題可能會更嚴重、台灣失業率會更高、經濟體質將更脆弱和易生波動。換言之,如果沒有「戒急用忍」政策,台商被挾持的情況將會比現在更嚴重。

 王永慶巴結中國無微不至,在中國設發電廠、建醫院、蓋小學,甚至捐款興建體育館,造福對岸的中國人,對台灣卻不見有任何回饋。有人批評王永慶「嵋共」,他急忙解釋商業投資跟國家認同無關,筆者認為他是拿「經濟掛帥」當作「親中賣台」的遮羞布!

 「鎖國」一詞源自中國清朝時期,日本德川幕府只開放長崎一個港口與中國及荷蘭進行貿易,遂行「鎖國政策」。其後,中國毛澤東反資本主義逕行「鎖國」貿易,至此之後,世界上再沒有出現採取「鎖國」政策的國家。

 而早期台灣從勞力代工起步,逐漸在全球市場建立了自行車王國、紡織王國的美譽,到今日高科技產業在世界執牛耳的地位,對外貿易行為不只限於亞洲,歐美非等各大國家更是長期貿易交流的對象。根據中央銀行的公佈資料,台灣外匯存底到今年三月已達2265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三,由此可見,台灣跟世界各國的貿易交流不僅沒斷過,還荷包滿滿,何來「鎖國」?

 此外,自從政府改變「戒急用忍」政策採開放措施後,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到今年三月底已經累積到424億多美元,達到對外投資比重的49.92%(行政院陸委會資料:我國對外投資統計),而這些尚未包括未申報者,看看這些數據,台灣有對中國鎖國嗎?

 「鎖國」之說,不僅是無病呻吟,更讓人體會到那些急欲逼迫政府「大三通」的統派人士已經是狗急跳牆、不知所云了,情急之下,拿「鎖國」作「親中賣台」的遮羞布!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7.2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