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上螢光幕了,最近應好友之請,去上了一個新的談話節目的首播。
製作單位一如往常,無論述主題的能力,只在當天瀏覽幾大報,跟著時事跑,於是當天要談的主題居然是「美國牛肉進口」的問題,這兩天新聞沸沸揚揚,像王育誠腳尾飯的翻版,電子媒體又聯合政客開始模擬演出,我接到這個主題,也真是無可奈何,要問我牛肉麵哪家的好吃?全牛大餐如何享用?我大抵還答得上些許心得,至於美國牛肉的狂牛症,小弟我,真的是莫宰羊了,我生肖既非屬牛,也和牛魔王從無交情,更和美國牛仔老死不相往來,奈何據說現在且有人專以跑叩應節目牛肉場維生,因此而能舉一隅而反三隅,博學多聞,沒有不能談的主題,更駭人聽聞的是,這種節目,現在不只和主持人簽約,連來賓也有專約侍候,給予優渥車馬費,取得獨家來賓權,我則像李伯大夢,回到過去熟悉的談話節目,方恍然大悟,人類居然已進化到如此田地!
勉強能說的,我只知殺豬和宰牛不同,咱們台灣先民有句話說:「牛知死,不知走(逃);豬知走,不知死。」殺豬嘛,豬隻吱吱叫,到處亂竄,其實不知死之將至爾,只曉得大吵大鬧;宰牛時,亮出牛刀,牛但知死,淚汪汪的,但卻不曉得如何逃之夭夭,楞在那裡任人宰割。
這立委諸公也者,真如豬也,但知到處吱吱叫,吵吵鬧鬧的只是想趁美國牛肉事件浪頭上亮相,泛藍立委的行為尤其像一群豬,只消是綠軍所偏好的美、日等國,與彼等來往議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反對,如為了海域問題,竟不惜與日本一戰,唉,大哥大姊,秤秤自己的斤兩吧,只知吱吱叫,不明白台、日一旦開戰,保證是死路一條;再說軍購案吧,中國的飛彈瞄準台灣,明年即將增至八百枚,立委豬公卻只知吱吱叫,不知禍兮到來,這莫不像極了「知走,不知死」的豬嗎?
官員也者,美國牛肉出了大茶包,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站在那裡,手足無措,只任庖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沒錯,就像極了先民所說的:「知死,不知走」的牛,拜託,正經點,拿出辦法來,嚴肅的面對危機。
政客與媒體是台灣的兩大亂源,眾所皆知,竟至於此者,缺乏反省的能力也,隨波逐流,醉生夢死罷了,政治家的救國濟民,媒體的社會責任早已拋諸腦後。美國牛肉到底有無狂牛症,其實並不重要,只消誇張報導,引發人心惶惶,收視率便能提升,用台灣先民的話說:「沒呷牛肉功名不顯;呷了牛肉,地獄難免!」來形容媒體的炒作,最為傳神,別人都在炒收視率,我語不驚人死不休,非得搞得台灣人全改信了印度教,從此不吃牛肉,不穿牛皮,不踩牛糞,但這樣做,絕對是違背做媒體的良知、良能的,嗚呼哀哉,可憐不吃牛肉,功名不顯,吃了牛肉,恐怕身後下地獄,被閻王掠去割舌頭,這就是台灣媒體的怪現象了。
先民還說:「牛有繚,人無料」牛隻用繚繩牽住,總有個法則循,但人心就變化莫千了。政客、媒體果真關心人民的身體健康?騙笑也,圖個電視露臉,打打知名度,圖個收視率,跟長官交代罷了,待新聞熱度退潮,美國牛肉,如絲葵餐廳還是照吃、照去吧。
有則笑話,說一位死刑犯遭處決當天,豪雨,地上泥濘不堪,主管來押犯人往赴刑場,犯人抱怨就要一命嗚呼了,還得走這泥濘路,主管聞言,怒斥曰:「你只是走去一趟路,我還得走回來呢!」想想,咱們過去的媒體歷程,推倒了新聞戒嚴,白色恐怖文字獄,犯人是處決了,這走回來的泥濘路,唉,還不知有多長遠呢!
同樣當天的頭條新聞,有國安會的台灣安全報告,謂中國希冀以台灣為前進基地,又提及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日後對台灣的影響,可恨竟無電子媒體報導或討論此事,亦沒政客深入討論(或有,大概也沒媒體青睞),這個國家,國會第三權,媒體第四權,幾已集體吃了狂牛肉,無藥可醫矣。
區區我聽李前總統說過,大意是台灣的東海岸,海深數百米,一旦中國侵佔了台灣,核子潛艦順著東海深谷下潛,便無從偵察行蹤,往太平洋去了,這就是中國的海權擴張的伊始,大抵和國安報告大同小異,這種影響世界局勢的重大議題,台灣電子媒體不理不睬,政客們不聞不問,其淺薄無以復加。
再論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一旦東協十國加上中國、韓國、日本的區域整合完成,形成一個自由貿易區,台灣即被孤立矣,韓國、日本的出口產品與台灣太過近似,在區域關稅障礙去除後,台灣失去競爭力,有學者估計,將影響台灣GDP達0.23%,不可謂不鉅,這樣一來,台灣產業只有加速外移,失業問題將更形嚴重,而立委只知吱吱叫,不知百姓印堂發黑了;官員雖知大禍臨頭,卻不知如何因應?咱們如此苦口婆心,政客與電子媒體卻是「耳仔被牛踏凹」,有聽沒有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如今殺豬宰牛,以拯蒼生,似乎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我老饕的朋友告訴我說,這吃牛,「牛鞭」、「牛尾」等牛體凸出的部份,都是精品,然而台灣先民還有句話說:「一支牛尾,遮著一個牛腳尻」。咱們的前途給那些政客、媒體的牛尾全給浮雲遮日,看不見了,且一頭牛只有三處不能吃,牛角、牛皮和牛之一胃也,有人不服氣說,牛角也有人磨成份來當中藥服用,這倒也對,就留給立委豬公和電子媒體兩大亂源哮咕去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