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中國胡錦濤為抵銷台灣人民對反分裂法的疑慮,啟動一波波的中國熱,連宋相繼應邀到中國返鄉朝拜,統一幻景似乎提前到來。而我們掌舵的陳總統前後不一的反覆表態,不僅引發黨內不滿,也造成獨派選民揚言抵制,選情告急下,陳總統能說沒有一點責任嗎?
去年立委敗選時,他承擔起責任並辭卸黨主席一職,他發表了一個重要演說:「輸的感覺,真的不好受,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所有的批評和責難,阿扁都願意坦然接受。不管是愛深責切,都應該當作逆耳忠言,越難聽的批評,越要謙卑的去傾聽。唯有坦承失敗、面對挫折、虛心檢討,才能夠超越失敗、勇敢轉型,堅強的再站起來!」言猶於耳,陳總統你聽見了嗎?
他將立委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去年兩場的重要選舉,因為族群嚴重對立,導致朝野之間互相不信任,政局停滯不前。為此,他認為「台灣社會不需要非藍即綠的截然二分,更不需要朝野政黨的持續對立」。因此,「經過兩次激烈的大選之後,人民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最需要的是團結、安定」。從今而後,「阿扁矢志要作一位全民的總統、屬於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總統。」此是和解共生的政策背景由來。
陳總統選擇當全民的總統,也為和解共生付出不被獨派信任的代價,為營造和解的氣氛,他處處遷就宋主席,連是否遊行都得報備,態度上被宋楚瑜牽著鼻子走。但得不到宋楚瑜善意的回報,許多重要法案在國會仍遭到國親持續杯葛。
在扁宋會,他向宋楚瑜重申任內「四個絕不」的承諾,讓獨派尤其不滿。陳總統一再扭曲自己選民的民意卻交換不到親民黨的一點善意,如此作法不但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只是換來更多的羞辱。
為營造兩岸和解,陳總統面對反分裂國家法毫無積極作為。這讓胡錦濤有機會討好統派,為消除台灣民眾對反分裂法的敵意,中國不斷意釋放善意,主動邀請連宋訪問中國。面對對岸一連串統戰攻勢,陳總統無任何配套對應處置,面對記者詢問時,還以「投石問路」有什麼不好答覆。
見中國熱持續延燒,陳總統在吉比巴斯的記者會上,還說兩岸的和平談判可能提前到來。連宋只是前戲,主戲還在後頭,意即扁胡會即將很快就會上場。陳總統如此談話,聽在獨派選民的耳裡豈止刺痛。
直到連戰公然在北大高倡「聯共制台(獨)」的言論後,陳總統才驚覺被出賣,開始批判連戰。但反覆不一的言行已無法壓抑黨內的不滿,泛綠民眾紛紛表達不滿,表現在反戰晚會上反應冷淡,從黨中央民調狂瀉13個百分點得到印證。
陳總統從南太平洋回來,面對基層選民反彈,不但不檢討自己的言行,還責怪黨中央發佈民調的作法是自己人沒信心。意即選情下滑是蘇主席護盤不力,他要求黨的掌盤人要注意加強與基層民眾溝通,陳總統如此作法不僅與基層脫節,還與獨派漸行漸遠。
難怪六日在府院黨高層的檢討會議上,呂秀蓮副總統當著陳總統的面,幽默的譏諷他說:「請陳總統下次要轉彎前,記得先通知一下後座的乘客,避免大家暈車腦震盪」。陳總統雖然辯解說「他四、五年來的言行與扁宋會十點共識沒有違背黨綱內容,若有其中一句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違背,他願意下台負責」。
陳總統強勢的為自己辯解的說詞,能否弭平黨內不滿的爭議嗎?就字義上的解讀,陳總統並沒有違背,但前後反覆的態度,才是問題所在。
陳統辯稱明知前面有礁石,不繞過去行嗎?但現實政治的的礁石,有時候是複雜變化持續不斷,甚至一個岔路之差即大錯鑄成,其間全繫掌舵者一念之差。
掌舵者意志是否堅定才是關鍵所在,台灣面對中國以商逼統、中國熱成為流行的環境下,陳總統的政治立場是否堅定,不僅獨派民眾關心,也是兩千三百萬民眾所關心的焦點。和解共生的政策能否通過考驗,任務型國代選舉是一場指標,值得大家來檢驗。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5.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