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肇造之初,宋教仁與孫文意見相左,宋反對孫的「以軍治國」、「以黨治國」,認為一定要馬上實現西歐式的議會政黨政治。
宋與黃興原在湖南組織華興會,後來雖經頭山滿、內田長平的撮合而與同盟會聯結,但是在思想和作風上卻一直與孫派不合。
孫文固執於華南的邊境革命,與主張長江流域中部革命的宋教仁、黃興意見對立,最後終於走上絕裂之途,宋等在上海另組革命同盟會的中部總會。
與宋絕裂後的孫文成了邊緣人物。武昌起義的成功,驗證了宋的長江革命理論的正確。
孫文驚聞辛亥革命成功,趕緊從美國回來參加奪權鬥爭,沿途拉攏各地意見領袖,約定事成之後給予高位。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孫在上海集結過去的革命同志,商議革命後建立新政權的後續問題。
此時,宋教仁力主引進議會內閣制度,強調議會優先。可是孫文反對議會優先,欲引用大總統制度。他認為若要確保革命的成果,就必須先成立軍政府,以大元帥為中心。大總統制和內閣制的爭論結果,宋教仁的內閣制被拒而決定實施總統制,孫文也因此成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大總統。
大總統制雖然比議會內閣制有效率,可是臨時大總統還是被各省代表組成的臨時參議院所掣肘,仍比不上軍政府的大元帥來得有效率。
宋教仁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局長,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領導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樹立政府組織以及共和體制。
宋領導的參議院所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採用了「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出」的議院內閣制。
孫中山主張的「軍政」不但無法實現,甚至連大總統制也被宋派架空為議會內閣制,孫文指責宋是「議院專制」,心想既然府院打對台,乾脆玉石俱焚,將南京臨時政府全盤轉讓給袁世凱。
此時的孫文不但政治理念無法實現,政權也喪失,新組織的國民黨主導權也被宋教仁所奪,對宋恨之入骨。
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革命同盟會的原班人馬和其他四個政治團體合組成立國民黨,同時宣佈由秘密的革命黨改編為公開的政黨,並以組織政黨內閣為目標,表明若選舉失敗,願成為在野黨,監督政治,全力推行政黨政治之確立。
孫文雖被選為理事長,然權力已被架空,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長而掌握實權,自一九一二年夏至翌年三月宋教仁被暗殺為止,國民黨一直是宋教仁的天下。
宋當時年僅三十,充滿民主政治的理想,他認為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優點是,若內閣不理想,可以立即更迭。但是若實行總統制,當總統不適任時,更迭並不容易,甚至會動搖國本。現代各民主國家的政治權威大部分皆集中於國會,為了取得政權,唯有全力投入選舉運動一途。
宋教仁的政治理念是追求民意、信賴民意、以民為主,與孫文的「中國愚民論」南轅北轍。
宋教仁主張的國會選舉並非全體國民參與的普通選舉,只有知識份子和具有一定財產者才擁有選舉權。
孫文認為當時的中國存在著無數的武裝勢力,國會選舉並不一定符合各軍事集團的利益,當政治民主化妨礙自身的政治利益時,必定會引發武力反彈,因此必須以革命軍的軍事獨裁來粉碎反革命勢力。執著於議會民主之夢的宋教仁,在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於上海車站被暗殺,中國追求民主政治的新潮流也因而受挫。
北一輝曾指出,暗殺宋教仁的幕後黑手是袁世凱和孫文,其理由在於彼此的政治見解差異過大。孫、宋兩人政治理念不台,性格互異。宋教仁的日記裡描述,孫文不但待人接物的胸襟狹窄,缺乏誠意。而且專制跋扈,令人難以忍受、認同。這是革命同志所感受到的孫文性格之真實面。
自從宋被暗殺以後,除了「軍政」(革命獨裁)以外,孫文從未主張過議會民主政治,甚至以宋教仁被暗殺事件為教訓,強調他的「三序」以及軍政獨裁主張。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3.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