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立委選舉泛綠表現不如預期,泛綠內部對於敗選的原因與未來政情的可能發展有許多的討論,但是無論如何,泛綠最後都不能避談如何再出發這個問題。我認為,泛綠再出發的關鍵在於「誠心正念、腳踏實地」這八個字。
由於選舉結果與泛綠選民的預期落差太大,有許多泛綠選民因而失去信心,認為敗選的主因在於這次選舉太強調台灣意識以致無法有效開拓所謂的中間選票,甚至倡議民進黨政府重回新中間模糊路線。這樣的分析完全忽略了兩個事實:
第一,複數選制有許多選舉技術操作的困難,這次泛綠的挫敗,一大部分的原因在於選舉技術的操做不當,例如配票不均、投票率過低與過度提名所致。
第二,如果強調意識型態是泛綠敗選的主因,為何主動定義這次選舉為中華民國對台灣國的泛藍能夠勝選?當然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五十年來的黨國體制,讓很多人覺得高舉中華民國不是意識型態,反而只要稍稍討論國家正常化就被定義為意識型態,所以意識型態的對決對泛綠不利。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又如何解釋2004年總統陳水扁的勝選?
其實,只要回顧過去幾年的選舉,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台灣意識增長的趨勢。包括這次立委選舉,泛綠無論在得票率或是席次,比起2001年的立委選舉都有小幅進步。由此可見台灣主體意識的的確確屬於歷史正確的一邊,沒有必要因為選舉技術操作失敗就憂心喪志,反而更應該誠心正念、堅定台灣主體意識的信念。
其實,扁政府在台灣意識的操作上該被批判的並不是將之提出,而是平時在這些議題上沒有腳踏實地的實行與宣揚,並用炒短線的方法在選舉中消費這些議題。
以正名運動為例,扁政府執政五年來正名的成績實在不堪入目,但是,卻在選舉的末期意圖以政策宣示的方法收割台聯辛苦耕耘出來支持正名運動的選票。這種短線操作,非但坐實非泛綠選民阿扁政策不穩定、意識型態治國的刻板印象,在泛綠內部也產生了與台聯互相爭食選票,增加選舉技術操作困難度的不良後果。
扁政府如果在平時執政的時候就能秉持對內去黨國化、對外區隔中國卻不更改國號的務實正名路線,腳踏實地的執行這些政策以耕耘支持務實正名路線的選民,並放手讓台聯去耕耘另一批主張制憲、正名、台灣國的選民,分進合擊的結果將有效擴張泛綠版圖,正名運動也早就有一些實際成績可以用來說服非泛綠選民正名的好處與必要性。
危機通常也是轉機,2004立委選舉的挫敗是泛綠陣營難得的一次自省機會,敗選並不可怕,被敗選打敗才可怕。泛綠陣營只要誠心正念、堅持台灣主體意識,並腳踏實地落實這些理念而不只是拿來當作選舉議題,誠心正念、腳踏實地的泛綠將對台灣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