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遷佔台灣之前,國民政府在中國的首都南京東郊的中山陵,當然有顯目的國民黨黨徽,中山陵西側的明孝陵陵園前,國民黨新立華表柱的橫眉上也有黨徽,連暫時充當國民政府忠烈祠的中山陵東側──明朝磚拱建築遺址也被加上國民黨徽,南京人說:「就讓它留下來吧!反正已是歷史的一部份。」這些,任何到南京中山陵旅遊的人都看得到。
建築上被賦予黨國符號,在建築史上不是皇朝家徽,就是極權黨國的標誌(納粹德國的卍,全球皆知)。台北南海學園的舊中央圖書館,原是日據時代的台北建功神社(1928年7月)──相當於日本據台的靖國神社,原來帝國冠帽的建築頂部,被國民黨改為中國宮廷屋頂,主殿內的天花板現在仍然看得到國民黨的黨徽。佔據台北市中心整個區塊的蔣中正紀念堂,最高的主堂內部天花有著超大的黨徽(或國徽?)。
幾十年來黨徽或國徽無所不在的充斥在公共建築硬體裡,甚至我們的生活裡,如鬼魅般揮之不去,符號的意義已埋藏在歷史塵埃裡,只留下符號形式圖騰。在那樣的黨國符號下,中國多少生靈塗炭,中國人民把它掃進歷史灰燼裡。在台灣,黨國符號卻借屍還魂而更神聖化,自二二八以降,戒嚴統治的白色恐怖時代裡,多少生靈和家庭在黨國的惡行下被殺、被關、被監控(被害者不分省籍、被政權視為威脅者,都是黨國的敵人,雷震、孫立人、任顯群不就是最具體的例子嗎!)。
現代社會裡,所有的台灣公民都不應該再坐視黨國餘暉,仍然四處強佔視野,據地為王,全台灣包括離島的各級學校有多少個銅像、黨徽,就請教育部調查、公告周知。
符號乃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符號所用,道理再簡單不過。現代企業的識別系統和企業標誌(CIS),無不大展身手,力求CI最簡單而蘊涵最豐富、多元、進步的意義。常見的IBM、McDonalds、國泰航空…不勝枚舉。CI無非是做為「自我認同」、「他人認同」的簡要、美麗識別;並且以自我意識的內部強化,引發外部環境的共鳴。
以此觀之,美而好的CI不是不能變,許多跨國企業無不在總體戰略的企業經營思維下,求新求變,賦予CI新時代意義。因此,符號的意義由人所賦予,黨國符號是否再起,端看它是否承載得了在歷史上的惡,或是公義所在,行遍天下。
時代已經走進廿一世紀了,黨徽!國徽!就請黨和國各自清楚召告天下,不要再花啦!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1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