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中國、台灣或海外的「中國人」對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兩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評價,甚至呈現兩極化,但是對於孫文(中山)或「孫文學說」,不論老、少或左派、右派,大都敬佩不已,推崇有加。
孫、蔣、毛三人都是被神格化的人物,蔣、毛是在生前,孫是在死後,因政治的須要而被神格化的。蔣、毛兩人是憑權謀、實力脫穎而出,並進而取得天下的英雄豪傑人物。但孫文卻是幫會頭目出身的革命浪人。從他的「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之革命生涯來看,他始終扮演邊緣人物的角色。他所推動的十次起義,十次失敗,偏偏只有他沒有參與的辛亥革命才達成「建立民國」的目標。而從辛亥革命之後,他雖然倡導、甚至主導革命,可是一直沒有機會成為革命行動的主角。
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代,他因一時的因緣際會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在北洋政府時代,他又以「革命」或「護法」為藉口,三組廣東軍政府,但在他主政下,大都帶來流血的嚴重內訌,甚至苛徵暴斂,民不聊生。
不但孫文主政天下必亂,甚至孫文組黨,除了以他為龍頭、幫會色彩濃厚的興中會未有鬧劇以外,從同盟會結盟到國共合作改組國民黨為止,凡是有他插手的組織,大都內鬥不絕、雞犬不寧。他甚至揚言,若大家不遵從他的主張或依照他的意見行事,他就要解散國民黨,並恐嚇即使國民黨只剩下他一人,他也要去投共。
考察孫文之受到中國人的尊敬、推崇,起始於1940年由蔣介石的重慶政府指定各界尊稱他為「國父」,目的是為了對抗新成立的南京汪精衛政府。在孫文有生之年,他並不被同時代的人以及他的革命同志所看重,甚至連後生之輩的蔣介石或毛澤東,對他也沒什麼好評。
孫文「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可是不論他組黨、起義革命、主政,全都一事無成,甚至必定帶來內外的爭亂而禍國殃民。何以他臨終前還自怨自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而偏偏他沒插手的,卻又一帆風順?
有關這些疑問,本書即使未能全部提出你所期待的解答,至少也能提供一些衝擊性的參考史料及啟發性的思考方向。
孫文的性格、行事作風,素來專橫獨斷,欠缺親和力,他雖然出口閉口民主、民權,可是論他行事的專制獨裁,並不亞於袁世凱,甚至連蔣介石和毛澤東都難望其項背。再觀其造反的革命過程,大都一意孤行,荒唐無稽,自吹自擂,幾乎已達招搖撞騙的程度。他以「先知先覺」自居,唯我獨尊,而將民眾全都看成「不知不覺」的愚民、阿斗。中國人之妄自尊大、鄙視同胞的性格,在孫文身上表露無遺。
孫文不但是近代中國「以黨治國」的始作俑者,也是恐怖政治的先驅。他那過時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等孫文學說,是一堆東拉西扯、新舊雜陳、前後矛盾、思想混沌的空言夢語。
初看孫文的革命生涯,極類似唐吉珂德的唐突、冒進;可是從追隨「先知先覺」的「後知後覺」以及「不知不覺」的「國父信徒」看來,具有雙重人格的孫文更加類似阿Q,孫文革命和阿Q革命幾乎一模一樣。
魯迅撰寫《阿Q正傳》時,究竟是不是以孫文為模型已是一個公案,但綜觀近80年來的「阿Q研究與論爭」,並未出現「孫文阿Q論」。
魯迅在有生之年曾看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張勳復辟……等等幾近荒誕的歷史爭亂,他對這些「革命」失望是鐵的事實,因此他筆下的「阿Q革命」更證明他對這些「革命」失望的無奈。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已然死亡,可是在「中華大地」上卻仍然滿坑滿谷都是阿Q的後裔。或許,「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阿Q的最佳造型吧,也可以說,阿Q或許就是「國父」的化身呢!更可怕的是,雖然「國父」已死,但自小接受「國父革命精神」教育長大的「龍的傳人」,卻個個成為「國父」的繼承人,也個個成為阿Q的徒子徒孫。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台灣呼風喚雨的「國父的傳人」。這些美其名為孫中山信徒、誓死捍衛「中華民國」的新阿Q,讓我們就從本書的孫文革命事跡與思想中,來一窺他們與「國父」一脈相傳的真面目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1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