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我去雪梨,市政廳前場,插滿各式各樣的旗幟,看得我霧煞煞,請教友人,友人揚聲大笑:「澳洲人鬧獨立啦,那些旗幟是升起來讓大家票選的。」 「澳洲鬧獨立?」我嘖嘖稱奇:「他們和英國宗主國的關係,不是很鬆散的。『國協』嗎?這還鬧獨立?」我一臉頗不以為然的樣子。 「喂……」朋友一臉不屑的樣子說:「你們台灣和中國連『國協』都不是,還不是鬧獨立?」友人得意的說。 這話,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喔,中國/台灣,一邊一國,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ㄘㄞ我們不是早就獨立了? 台灣早就獨立了,施明德就這樣主張,可是他也主張未來台灣可以和中國組成「大中華國協」,這在澳洲人看來,簡直就是倒頭ㄌㄨ,傻蛋走回頭路,就是這副模樣。 澳洲的國家認同 不過澳洲人鬧什麼獨立呢?原來是文化認同的問題,這需要好好的論述一番。我從澳洲學者喬安‧佩帝戴米吉(Joanne Petitdemange)的理論裡了解到,文化認同可以分成三個領域:發展(development)、表現(eXpreSSion)和採證(eVidence)。 「文化認同是由諸如習俗、價值觀、傳統、態度、信仰和溝通方式等等無形的事物中,被發展(develped)出來的。文化認同透過藝術、文學、設計、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溝通系統(例如電視、報紙、網際網路、談話、公開會議)等等智識性的工具,被表達(expressed)出來。並且,文化認同藉由物質環境,諸如建築物、街景、風景和家庭器皿等日常用品等等,而被證明(evidence)出來。」 仔細想想,不管是發展、表現、採證都必須是從澳洲本土化起始的,然後一步步達成共同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不必要是高級的、少數精英份子的,反而是要民主的,社區自動發展成功的;然而,要達到進一步的文化民主,移民澳洲的白人發現和原住民達成和解是最大的前提。 一九八八年澳大利亞建國二百周年紀念(白人移民兩百年),澳洲政府重新整理國家主義的觀念和理論,最後由官力發表聲明,將澳大利亞描述為: 一、是一個誠摯地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國民之間尋求「和解」的國家。 二、一個多元、而非單一文化的國家。 三、一個公共生活中無﹝幾乎﹞男女差異的國家。 四、由民族的網絡所建構成的國家,而非由截然的邊界和領土主權所界定的國家。 五、是個泛太平洋的亞洲國家,而並非「西方」國家。 六、是個具有高度文化意識的國家,並藉由文化想像界定國家共同體。 這六項官方聲明,足以讓台灣的統派汗顏了。最近,我的統派朋友又來和我爭辯綠色執政究竟和國民黨時代有何不同?我既非民進黨人,也不是執政黨的官員,當然無須捍衛綠色執政,不過提出澳洲的六項官方聲明,似乎是檢定阿扁施政的一個準則。 獨立的文化認同 其一、國民黨時代,原住民的遭遇如何?於是阿扁時代,建立與原住民「準國與國的關係」,這觀點如何? 其二、國民黨的文化政策,是中原文化獨尊?阿扁時代,可有將四大族群,在同等發展的基礎上看待? 其三、國民黨時代的性別文化和阿扁時代的比較? 其四、台灣是憲法上的國家,是由台、澎、金、馬、綠(島)、烏(坵)、龜(龜山島)、蘭(嶼)、釣(魚台)乃至於全中國大陸及於外蒙古的國家? 其五、台灣是個「泛太平洋的亞洲國家」,而並非大中華的一個省? 其六、照抄就好,台灣是具有高度文化意識的國家,並藉由文化想像界定國家共同體;換句話說,澳洲不是大英國協文化裡的一個國家,台灣不是中華文化帝國裡的一個國家! 以其上六個原則來檢定,怪不得,就算是鬆散的國協,澳洲人仍然急於獨立,只有擺脫大英帝國的陰影,發展出獨立的文化認同,這才叫澳洲人的出口。不和中國相連就叫鎖國? 台灣的文化創意、數位內容,近年來經常取經於澳洲人,卻不知道人家是從根本區隔出英語市場的,所謂的「在地化」即「全球化」的道理,然而「本土化」(或換個名詞:「在地化」)卻在統派的眼裡被口誅筆伐成為所謂「鎖國」的象徵,這鎖國的邏輯,簡單說,就是不和中國連在一起。和歐盟或美國或日本或東南亞的全球佈局,全不叫「國際化」,皆是鎖國罷了。 有朋自遠方來,請他們看看台灣的文化活動,我的外國友人對台灣的印象,請君評論一、二,最後總是客套一番,再逼問,囁嚅兩句:「你們只會畫中國的龍與鳳嗎?」 原來我們這些後住民與原住民一直未達成文化的和解,一直未能用心欣賞高達十一族的原生文化,我們自居是「大中華國協」中的一員,從未省思與泛太平洋國家的關係。 澳洲人認為:「在原住民的宇宙論裡,地景是靈魂和抽象力量的居住地。祖靈(ancestral Creator-beings)賦予土地生命,並於混沌初開之際便開啟原初儀式,其靈魂與土地合而為一以成就土地的形塑、構造與神聖化。」 有一回,我上電視扣應節目,戲稱台北是台灣的China toWn,中國城,在馬英九的大中國意識團隊的領導與族群人口結構下,台北是個典型「唐人街」,華人文化獨尊的城市。 精英至上不見庶民 原本是個笑談,最近再也不敢這般嬉皮笑臉了。台北的死寂,常叫我納悶,藝術表演,就是兩廳院、國父紀念館、社教館或中山堂……,精英貴族的氛圍,總叫人渾身不舒暢,表演,總之一句話,脫不了畫龍、畫鳳的,而庶民的民主文化,不復可見,這或許是原因吧? 不過,統派的朋友對我的觀察或許是不同意的,我好像也該反省自己多久沒積極去參加文化展出?可是就文化消費的標準來看,我自詡應是中上水準,一個月至少參加五至六個以上,甚至更多文化活動,只是我越來越痛恨衣著正式,媒體燈光閃個不停,難道就不能像小時候偷偷的溜進戲院,看個霸王戲?一場小小的街頭表演也能逗得我咯吱咯吱的笑將開來。 在台灣的中國城──台北人民共和國,族群融合不可得,唯我大中華獨尊天下,加上與中國及國際接軌,咱連悠遊自在的機會都沒了,乃因此長歎一聲: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