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提出「國家共同體的再造」的施政方針。他說:「在第一波的民主化過程當中…,我們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價值觀以及臺灣的主體性之後,第二波的民主工程,重點在於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國家共同體的再造。」這是陳總統對未來願景的揭示。 陳總統又說,「不管是原住民、新住民、旅居海外的僑胞、注入新血的外籍配偶,包括在相同的太陽底下辛勤流汗的外籍勞工,都對這一塊土地有不可抹滅的奉獻…,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應該是一個命運相同,榮辱與共的整數。」這說明了「國家共同體的再造」是要在「族群多元」的社會中塑造「國家一體」的願景與努力。 針對國家共同體的重要,他說,「臺灣面對全面、激烈、快速的國際競爭,如何凝聚全民的力量,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效能,已經是攸關國家發展的當務之急。」相信這就是他為何在競選期間,承諾公投制憲,要為臺灣的安定與發展,制定一部合身的憲法。 可是在就職演說中,他卻說「目前在臺灣社會尚未形成絕大多數的共識,所以個人明確的建議這些議題『「國家主權、領土及統獨的議題』不宜在此次憲改的範圍之內。」何以造成這種競選承諾與就職演說的落差?這就如李前總統的解讀,是因為票數太接近。也就是說,總統選舉的險勝。顯示我們的社會尚未建立堅強的「國家共同體」意識,以支持陳總統改革的雄心。 我們為何尚未凝聚堅強的「國家共同體」意識?原因很多,長時期的欺瞞式教育、外來政權持續壟斷資源的企圖、利益掛鉤、對臺灣缺乏信心及對岸的牽制,都是原因。要矯正這多方面的缺失,就如陳總統所說,要「透過公民社會的建立,經由偕同參與、集體創造的土地認同與共同記憶,才能超越族群、血緣、語言、文化的侷限,邁向一個新的國家共同體的重建。」這當然要從多方面下功夫,諸如教育、文化等等;也要有多種社會團體的參與,包括各地社會菁英、基層民眾以及國外的臺灣人。 海外的臺灣人數十年以來,在臺灣人民爭取人權、自由、民主的奮戰中從未缺席。遠的不說,就以2004年總統選舉及1998年的高雄市長選舉為例,在這工場小勝的選戰中,海外臺灣人的貢獻,應是不爭的事實。如今,臺灣第一波的民主工程己告完成,海外的臺灣人,切勿以為故鄉己不須我們的關照;相反的,我們應該投入臺灣第二波的民主工程。 海外臺灣人的參與將會補強國內臺灣人對臺灣的信心,幫助臺灣人以臺灣的立場去思考與批判。譬如說,美國眾議員Colorado的Tom Tancredo於二○○四年六月二日在國會提議美國與臺灣建立正式邦交;臺美人若能以此為据點,推動臺美關係,必能鼓舞國內臺灣人、激發對國家共同體的聚合力。 我們應該了解塑造「國家共同體」,其目標、過程與方法,有異於對獨裁政權的抗爭。美國民主黨在過去數十年曾大力幫助臺灣人民,爭取人權、自由與民主,但一旦臺灣人民擁有這些普世價值,他們就認為大功告成,而不能了解臺灣人民獨立建國的心境。這說明了塑造國家共同體與對抗獨裁政權二者之間存在的微妙差異。 雖然海外的諸多臺灣人團體,如臺獨聯盟、臺灣人公共事務會、人權會、同鄉會、婦女會等,早已投入臺灣的民主化工程,但對支持臺灣「國家共同體的再造」運動,由於目標、過程與方法的差異,乃須策劃更廣泛、更有系統、更有效的參與。 不同於在第一波的民主化工程中與獨裁政權的對抗,海外的臺灣人對於臺灣「國家共同體的再造」運動可居於輔助的地位。主導地位應由國內的臺灣人承擔;國內的臺灣人「經由偕同參與、集體創造的土地認同與共同記憶…,邁向一個新的國家共同體的重建。」國外的臺灣人再將這個意念廣泛地宣揚於國際、贏取支持,以增進國內運作的能量與信心。228手護臺灣是個好例子,可用以說明這種相助相輔的交叉推進,國內的臺灣人創造出這種「手護臺灣」的土地認同之後,海外的臺灣人才有著力點,才能大力相助。 据美國傳統基金會的John Tkacik所言,陳總統當選連任之後,美國務院已在檢討其所謂的「一中政策」;這說明了臺灣人民的意志表達可以左右國際觀感,進而影響對臺政策。這個論說的重點是在強調:國內的臺灣人是關鍵性的主角、要塑造出符合全民利益的「國家共同體」,並大聲地喊出全民之所要。 「國家共同體的再造」能為臺灣帶來安定與永續發展;海內外臺灣人的互動,將有助於它的塑造與成長。如何互動,則有待海內外臺灣人的策劃與奉獻。(本文原刊於海外台灣主體意識報紙《台灣公論報》)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