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華人」迷思


/陳穎


http://www.southnews.com.tw

 龍應台在「考驗我們面對野蠻的本事/被綁架的人民」一文中,提出「去中國化」與「反抗中國沙文主義的差別」,並以瑞士為例,指台灣應做為「守護中國文化的暗夜燈塔」。在「為台灣民主辯護」一文中她再次以同文同種為由,指出世界華人應多鼓勵台灣民主,因為台灣的民主是一個「當代的公開實驗」,實驗的是「以華人的公民素質,有沒有資格實行成熟的民主」。換言之,台灣的民主不是只為台灣人民,還背負了世界華人的期許。

 仔細拜讀了這兩篇文章,腦中盤旋不去的是14日的晚間新聞。

 美國總統布希在任期內第三次全國直播記者會上「出槌」,回答不出臨時提問的關於伊拉克的問題之後,14日晚上的另一重大新聞是布希枉顧奧斯陸和約,同意以色列總理夏隆重畫約旦河西岸的疆界。此舉等於直接否定了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性,以巴之間的和平更是遙遙無期,並加深阿拉伯世界對於美國與以色列的仇恨。

 英國第四頻道的記者在華府報導指出,華府的政治人物似乎對這些毫無認知,面對伊拉克的衝突不斷,不但不感激美國人的「解放」,還拿美國人做為他們攻擊的目標;美國積極介入以巴談判,阿拉伯世界卻一點都不感激,只能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這麼恨美國人?」

 美國人不懂,他們眼中的「幫助以色列戰勝恐怖主義」看在其他人眼裡是「幫助非法佔領勢力屠殺無辜人民」;他們以為自己是伊拉克人民的「解放者」,卻無視他們如今是「佔領者」的事實。

 龍應台,擁抱中原文化,把台灣當作「華語地圖上的紐約」的龍應台,你就像那些美國人一樣,自以為是,永遠都搞不懂:我不但不要做中國人,我也不稀罕做「華人」。如你所言,中國文化是「台灣特色」的一部份,但不是全部。台灣應該發展以台灣歷史語言為背景的文化,尋找自我,而不是視中國文化為「臺灣在國際競爭上最珍貴的資產」,進而獨尊中國文化。

 台灣人也不必要做「世界華人之光」,台灣的民主,這些所謂的「世界華人」又出過什麼力?漢語文化也不像你所說,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依」。台灣人安身立命之所依,是幾個族群共同體的總和歷史與文化,而非以中國文化為主,或是背負「世界華人之光」的責任。

 我實在不敢相信龍應台在歐洲住了這麼多年,還無法除去這種文化上的「西瓜偎大邊」的態度。她在「為台灣民主辯護」描述的「我們下了飛機不需要調時針。我們說話不需要翻譯,迷了路可以開口就問;我們隨手買份報紙,拿來就可以讀。電視上的新聞和酒酣耳熱的辯論,不需要解釋就可以聽懂,因為,我們屬於一個『華人世界』,同時區、同語言、同文同種。」

 這種「同文同種」的迷思,正是今天台灣本土文化仍然掙扎於「大中國沙文主義」威權下的原因。這世界同文同種的國家太多了,你什麼時候聽過一個比利時人說「因為說法文,我是法裔比利時人」,或是一個住瑞士法語區的人說他是法國人,住德語區的說他是德國人?奧地利人又什麼時候和德國人稱兄道弟說:「讓我們記得奧匈帝國的榮光」?如今大英國協的存在令人記起的是殖民時代的遺毒,而不是帝國時代的榮光。這是一個尊重個體差別的時代,龍應台一個在歐洲居住多年的學者,居然開民族主義的倒車,大唱「華人文化」之調,令人不敢茍同。

 台灣的民主,是台灣人民的驕傲,我們是為自己做的,不是為那些做不了中國人只好稱自己是華人的人。台灣的民主如果有任何悲哀,台灣人自己負責,不必像你所說的「也是全中國人的悲哀」。台灣需要的,是找回屬於這的島嶼的歷史與文化,而不是依附在一個幻影之下。

 龍應台千辛萬苦的要將台灣的命運與「中國」及「華人」牽扯在一起,說穿了,是不敢去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又對於拿台灣護照感到自卑。做不了中國人,又不願做台灣人,只好說自己是「華人」,繼續沉醉在「中華文化」的美夢裡。

 想將台灣「華人化」的龍應台,只不過是披著「華人」的皮,骨子裡還是尊中國文化為大,看不起台灣。台灣,做自己就好了,幹嘛去做「華語地圖的紐約」?什麼時候巴黎人會說他們是「歐洲的紐約」?台灣人好不容易要擺脫獨尊中國文化,回歸台灣住民的多元文化,哪有再被這個不存在的「華人文化」再殖民的道理?「中華文化」是孫中山為了成全他的所謂「五族共和」所發明的一個集合名詞。「中華文化」只是披著羊皮的「中國文化」。

 龍應台就像那些迷惑的美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罵。再說一次,美國人不是英國人,澳洲人不是英國人,奧地利人和瑞士人不是德國人,加拿大人也不是美國人,甚至在英國,蘇格蘭人也不是英格蘭人。不要因為政治上已經無法說服台灣人是中國人,就換湯不換藥的蓋上另一頂華人的大帽子。台灣人就是台灣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04.23 )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