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民主旗幟反民主


/張國財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西雅圖市選民,於九月十六日公投中,否決於該市強徵「咖啡稅」。

 一日之隔的九月十七日,台北市長馬英九在行政院院會上發言表明「反對諮詢性公投」,並語出驚人地說:「我看到台商從大陸回來說,怎麼台灣還搞文革。」

 曾接受美式民主社會洗禮、頭頂法學博士光環的馬市長,對於台商不倫不類地將公投比喻成文革,不但沒有駁斥其荒唐的意思,反而主動加以援引,令人懷疑:其學識良知,在意識型態作祟下,是否也會輕易地扭曲、變形?

 回顧台灣半個世紀以來的民主之路,真是坎坷艱辛、一言難盡。其中,尤其教人痛心的是:政治人物不能率先當民主的推手,偏偏還頑固地扮演民主之路上的絆腳石。

 蔣介石,是打著民主旗幟反民主的宗祖。一天到晚喊「堅守民主陣營」的他,終其一生都以戒嚴令箝制其治下人民,也視「憲法」如無物地連任總統,至死方休。

 蔣介石的徒子徒孫們,反民主、反改革,同樣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由反對取消戒嚴、反對開放黨禁、反對開放報禁,到反對國會全面改選、反對總統直選。反這個、反那個的這一夥人,如果一路反同一件事還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反對的訴求在民主的浪潮下節節敗退後,這些人態度馬上做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沒有戒嚴令的伺候,媚共、親共的言論大放厥詞了;無條件開放三通、兩岸直航的主張喧囂塵上了;名不見經傳的政黨林立,以八卦、造謠、抹黑為能事的媒體如雨後春筍了;不務正業的國會議員,使國會殿堂變成外遇與亂源大本營了;參選總統,有人候選而不競選,有人候選而替他人助選了。

 如果改革有所謂陣痛期,那台灣的改革陣痛期也未免太長了些。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才獨立的非洲盧安達,今年五月底就為了「新憲法草案」進行公投—連位階最高的憲法,盧安達公民都能公投決定是否把舊憲法丟入垃圾桶,號稱「堅守民主陣營」超過半世紀的台灣,卻還在爭議諮詢性公投可不可以,簡直比盧安達還不如!

 台灣在民主改革路上,之所以步履蹣跚,問題出在改革呼聲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改革步伐是政客走在官僚之後,官僚又走在民眾之後,沒辦法「作之君」,還妄想「作之師」的政客、官僚們,就行行好,請閃到路邊,別再當民主改革的絆腳石了!(張國財╱台灣教授協會會員、北社社員)

 (2003.09.19)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