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名為「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的財經政策與經濟發展」研討會,上週末舉行。根據報載,會中蔣經國時代的黨政要員齊集,對那一段歷史懷念備至,也有當今政治人物借昔諷今。這原係人之常情,即令有過氣人物趁此憶甜思苦,自辯自誇,也不難理解。不過,其中有些論斷,與曾經採訪財經新聞的老記者所見所聞,不無出入,乃提出淺見就教大方。
蔣經國主政的1972年到1988年間,台灣經歷兩次能源危機,經濟面臨轉型,其間不論經濟成長、就業、所得分配,都有若干值得稱道之處。若論蔣經國功過,中國式的六四開或七三開或可見仁見智,一面倒地為其隱惡揚善,甚至塗脂抹粉,並非實事求是之道。
以蔣氏主政最有名的十大建設為例,研討會有人要現今政府參考其精神。然而,十大建設固有成功的「德政」,如高速公路、桃園機場;投資不當或失敗的也不乏其例,如造船廠、蘇澳港、台中港。
有人以十大建設痛批現今政府,指蔣氏節用、不舉債、評估完善,公共建設絕非「隨便喊喊」。檢驗這些冠冕堂皇說辭的真假,不妨與當時財政部長李國鼎的回憶對照。1974年十大建設宣布時,不僅李國鼎本人感到訝異,許多財經官員事前也被蒙在鼓裡。李國鼎在其口述歷史中,乃以「好大喜功」、「浮誇」形容這種蔣式公共建設。
蔣經國的好大喜功,同樣見諸1977年宣布的十二項建設。李國鼎指出,十二項建設大部份只有項目,並沒有經過具體研究,也沒有完成期限。這與十大建設如出一轍,宣布時不知財源何在。公共建設投資如此空泛浮誇,據李國鼎強調,當時許多大型建設投資,其實都是尚未成熟的空中樓閣。
有人盛讚蔣氏尊重財經專業,要「當今主政者好好學習」。蔣氏的確有若干容人肚量及授權,但並非絕對。同樣是李國鼎在口述歷史所言,有別於蔣介石總統肯接納財經官僚意見,蔣經國「對財經問題並不十分瞭解,卻很固執」。例如他執著物價穩定,幾至迷信的地步;喜歡大型公共建設,卻不肯加稅。1973年6月他指示經濟部擬定公布「穩定物價十一項重大措施」,事先卻未與財政部長、央行總裁會商;經合會秘書長張繼正反對,蔣經國盛怒之餘,就把經合會改組為經設會,地位貶抑。
也有人懷念蔣氏主政,堅持政商兩分,黑金絕跡。這種說辭,恐怕也禁不起事實推敲。1985年春天,同樣是蔣經國時代,台灣爆發十信案,引發金融危機。歷任國民黨要職的余井塘,時任交通銀行常董,平常不發言的他卻在常董會痛斥十信案,以該案涉及金額達一百億元,激動地講到:「一百億元,你們從前聽過一百億元的弊案嗎?」言畢痛心疾首,腦溢血當場亡故。十信案可不是李登輝或陳水扁當政時發生的,何況還當場氣死黨國要員!此事財經要員王昭明在回憶錄記有一段,不贅。
有人把台灣1980年代中期以前經濟表現稱為奇蹟,推崇蔣經國貢獻最大。但是,根據已故中研院院士邢慕寰的說法,台灣上述期間只是「經濟虛肥」:經濟雖蓬勃成長,產業卻禁不起外來競爭,社會健康受累;而八○年代中期以後經濟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正是包括蔣經國時代種下的惡因。具體言之,即在自由化、國際化壓力下,執政者既無積極解救之方,又不接受他人建議,乃貽金錢遊戲及泡沫破滅之後的經濟苦果。即令在蔣經國時代曾任行政院長六年的孫運璿,也在傳記中自省:「我的那一輩對經濟發展走得太急了」,特別文化等軟體建設不足。
另外,有人在研討會發表報告,指蔣氏「一再放寬獎勵投資辦法……創造經濟奇蹟」,同一作者十五年前卻論斷獎勵投資條例「對經濟成長沒有多大幫助,反而造成經濟、社會的不公平」。同一老先生當年還強調,台灣經濟發展「政府之領導……重要性已時移勢易而遞減」,如今卻改而稱頌蔣經國創造經濟奇蹟「沈穩、堅強、莊嚴」,前後的牛頭與馬嘴,令人對不上。
《蔣經國傳》作者江南當年看不慣王昇蓄意為蔣經國接班吹捧,曾為文批評王昇為蔣氏所為的諸多「造神愚行」。如今蔣經國故去十五年,重新評估蔣氏功過固無不可,惟若悖離事實,蓄意為其塗脂抹粉,則不免有重演造神行徑之虞。果真如此,不禁令人為台灣民主歎息。(盧世祥╱資深新聞工作者) (2003.08.12)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