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的論述,民進黨的危機還是轉機?


/蔡佳泓


http://www.southnews.com.tw


 80年代,臺灣社會學界盛行研究拉丁美洲學者所發展出來的「發展依賴理論」,當時,民進黨與勞工農民運動還是親密戰友,許多後來又加入民進黨的知識分子投身其中,例如勞工陣線與農權會等等,使得民進黨發展初期帶有濃厚的社運色彩,反對運動內也有社運與政運的路線之爭。

 當時尚有尊崇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左派促統團,例如夏潮及後來的勞動黨,左統團體不遺餘力地發掘50年代的白色恐怖歷史,以跟本土社運團體的228外來政權大屠殺論述做對比。

 進入90年代,本土社運團體與左統仍然對立,民主化及制憲議題開始凌駕社會正義的關懷,但是,階級論述與政治改革論述之爭仍然未了,甚至學生運動也承繼部份的路線之爭。

 民進黨自選舉節節獲勝後,朝向全民選舉政黨目標前進,一面與商業團體修好,一面漸漸遠離社會運動,而在執政之後,勞委會與農委會的地位依舊弱勢,相對的,國民黨在下野之後,兩次操作階級議題,第一次是2001年的縮短工時案,第二次是2002年的農會金融改革,民進黨政府為避免擴大紛爭,都不得不向國民黨的方案妥協,甚至內閣官員下台負責。

 雖然執政黨遭受政策挫敗不盡然是因為政策本身,而可能是出在與社會溝通宣導的管道不足,但是,這兩次的政策挫折,已經向民進黨發出一個警訊,如果民進黨決策者未能加強了解與勞工及農民團體的關係,並且只聽取行政體系所提供的訊息與方案,類似的挫敗將不可避免,也給予在野的泛藍陣營翻身的機會。

 階級議題在近來已進入人身攻擊的階段,越發顯得民進黨在這個陣線上處處挨打有如不設防。泛藍陣營藉SARS疫情攻擊總統允許第一家庭成員使用特權自醫院及部隊休假,雖然其抹黑手法粗糙不堪,但是,有可能在民間發酵。

 接著,在野黨再質疑為何大財團可以節稅,小市民則稅負沉重,殊不知這些大企業能夠節稅全拜國民黨政府定下的「獎參條例」所賜,如果政府一旦提出加稅,則泛藍陣營又可以馬上指責民進黨無視企業出走與經濟不景氣。

 最後,泛藍陣營還發明所謂的「綠色政商」一詞,指控民進黨政府在高鐵案獨厚工程包商,此舉有警告親民進黨的企業知所進退的意味。這些動作連在一起,可以說泛藍陣營已開始思考在明年總統大選操作階級議題的可能性。

 若民進黨還不健忘,2000年總統大選中所提出的「第三條路」,其實就是英國工黨及德國社民黨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超越傳統左派與右派路線的經驗,卻在臺灣被當成統獨路線以外的「中間路線」。其實,如何擷取歐洲國家經驗,思考社會正義與民主化的實踐藍圖,是一個負責任政黨的挑戰。

 過去,民進黨在理論上、組織上與社運的互動總是領先國民黨,未來,民進黨應該善用過去累積的經驗及既有的組織,將社會部門的意見帶到政策制定過程中。

 在此也呼籲泛藍陣營,不要只是提供部份負面的訊息誤導民意,應該要為臺灣社會的長久發展盡一份政黨的責任。全球化的浪潮,沒有一個國家或個人躲得過,政黨既使用許多社會資源,便應該奉獻社會,為民眾服務。

(2003.06.03)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